爱君书院静,莎覆藓阶浓。
连穗古藤暗,领雏幽鸟重。
樽前迎远客,林杪见晴峰。
谁谓朱门内,云山满座逢。
喜爱您书院的清静,苔藓浓密覆盖着台阶。 古藤缠绕穗穗相连显得幽暗,母鸟带着雏鸟在林中显得格外温馨。 在酒杯前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从树梢间望见晴朗的山峰。 谁说朱门高户之内,不能有云山美景与满座高朋相逢?
此诗以空间转换为线索:首联写地面苔阶,颔联写空中藤鸟,颈联由近及远眺望山峰,尾联升华主题。诗人通过“书院”“朱门”的对比,表达了对士大夫既能居庙堂之高、又能怀山林之志的理想人格的推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动静结合的手法(如“幽鸟重”的生机与“书院静”的宁谧),以及唐代文人“中隐”思想在诗歌中的体现。
全诗以“静”为基调,前四句通过“苔阶”“古藤”“幽鸟”等意象,勾勒出书院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后四句转入人事,以“迎客”“晴峰”“云山”展现主人雅趣和宾客风流。尾联“谁谓朱门内,云山满座逢”巧妙打破世俗对富贵之家的刻板印象,凸显主人虽居高位却心怀林泉的高洁志趣。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稳,体现了唐代田园诗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唐代,顾非熊受邀至段将军宅邸赴宴。诗中通过描绘宅院的清幽景致和宾主欢聚的场景,反映了唐代文人雅士对自然与人文融合的追求,同时暗含对主人超脱世俗、寄情山野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