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轩敞碧流,官妓拥诸侯。
粉项高丛鬓,檀妆慢裹头。
亚身摧蜡烛,斜眼送香球。
何处偏堪恨,千回下客筹。
华美的车驾停靠在碧波荡漾的河边,官妓们簇拥着显贵的诸侯。 她们梳着高耸的发髻,粉颈微露,慢条斯理地裹着檀香熏染的头巾。 身影轻斜靠近烛光,斜眼抛送着香囊。 最令人惆怅的是,千百次将酒筹递到下等宾客手中。
1. 唐代官妓制度:隶属官府,需参与官方宴饮活动 2. 酒筹文化:古代宴席中用以行酒令或区分宾客身份的器具 3. 檀香在唐代妆容中的应用 4. 张祜诗歌的讽刺艺术特点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1. 场景描写:前六句极尽铺陈之能事,通过视觉(华轩、粉项)、嗅觉(檀妆、香球)多角度渲染奢靡氛围 2. 情感转折:末两句突然转入"恨"的情绪,形成强烈反差 3. 社会批判:"下客筹"的细节暗示阶级差异,体现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敏锐观察 艺术上,善用"摧""送"等动词增强画面感,结尾留白引发读者思考。
全诗以华美意象开篇,通过"粉项""檀妆"等细节刻画官妓的艳丽,后以"亚身""斜眼"动态描写其媚态,最后笔锋陡转,以"千回下客筹"揭露宴席中的势利现实。张祜善用对比手法,表面写宴乐,实则暗含讽刺,语言精练而意蕴深刻。
此诗作于唐代,张祜以描写宴饮场景著称。范宣城或为地方官员,夜宴中官妓与权贵的互动,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分明的风气。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暗讽了权贵的奢靡与对底层宾客的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