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僧何处寺,秋梦绕江滨。
独树月中鹤,孤舟云外人。
荣华长指幻,衰病久观身。
应笑无成者,沧洲垂一轮。
老僧的寺庙在何处?秋日的梦境萦绕江畔。 独树旁伫立着月下的鹤,孤舟上坐着超脱尘世的人。 荣华富贵终如幻影,久病中静观自身。 应笑我这碌碌无成之人,只能在沧洲边垂钓度日。
1. 唐代诗僧文化:灵澈与皎然、贯休齐名,代表中唐"清境派"诗僧 2. 张祜"五律"特色:工于炼字,常见"鹤""云""月"等意象 3. "沧洲"典故:出自《楚辞》,后世成为隐逸的代称 4. 禅诗表现手法:以物观理,通过自然意象传达佛法空观
此诗核心在"幻"字:首联设问带出虚空感,颔联用"独""孤"强化超然,颈联直接点破荣华如幻,尾联的"垂钓"实为精神解脱的象征。张祜将禅理融入景物:鹤立月中暗喻心性澄明,云外孤舟象征渡越苦海。需注意"秋梦"的双关——既是季节实写,亦暗示人生如梦幻泡影。诗中未直接写灵澈形貌,而通过环境烘托其精神境界,此所谓"不写之写"。
全诗以"老僧"起笔,虚实相生:前四句通过"秋梦""月鹤""孤舟"等意象,构建空灵缥缈的方外之境;后四句转入对人生幻灭的哲思,尾联以自嘲口吻点明隐逸之志。张祜善用对比手法,如"荣华"与"衰病"、"无成者"与"云外人",凸显尘世与超脱的张力。语言清冷疏淡,意境幽远,体现中晚唐诗僧交往诗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张祜晚年,仕途失意后隐居丹阳时期。诗中借对灵澈上人的追忆,抒发自身对佛门清净的向往,以及对功名虚幻的感慨,反映其晚年淡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