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张祜 〔唐朝〕
秋溪南岸菊霏霏,急管烦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怜芳意在,砧声徒促授寒衣。
写山
写云
古诗译文
秋天的溪流南岸,菊花纷纷飘落,急促的乐声与繁复的弦音伴着夕阳余晖相对而鸣。深秋红叶满树,山间小路仿佛被阻断;碧空浮云,江面宁静,渡口的船帆稀少。实在难以忍受像孙盛那样被人嘲笑时事,只愿如王弘般送人醉酒夜归。漂泊失意正令人怜惜那未尽的赏秋雅意,远处传来的捣衣声却徒然催促着冬衣的赶制。
展开
知识点
1.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以宫词与山水诗见长,有“海内名士”之誉。
2. 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 齐山在唐代是文人登高赋诗的重要地点,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是名篇。
4. 唱和诗是古代文人交往的重要形式,一人作诗,他人依韵或意相和。
5. “急管烦弦”常用于描写宴乐场面,体现热闹中的感伤情绪。
6. “砧声”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秋日意象,象征思念与孤寂。
7. 用典是唐诗重要手法,本诗中“孙盛”“王弘”均为历史人物典故,增强诗意深度。
展开
古诗注解
杜牧之
:即唐代著名诗人杜牧,“之”是名字中的语助词。
齐山
:位于今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唐代为登临胜地,杜牧曾任池州刺史,曾作《九日齐山登高》。
菊霏霏
:形容菊花纷纷飘落之貌,亦可指菊花繁盛。
急管烦弦
:形容音乐节奏急促、乐器繁多,常用于宴会或登高聚会。
落晖
:落日的余光。
孙盛
:东晋史学家,性情刚直,好讥评时事。此处借指对时人冷嘲热讽的不满。
王弘
:南朝宋大臣,曾于陶渊明醉酒时助其归家,后用作重友情、助人尽兴的典故。
砧声
:捣衣石的声音,古代妇女秋日为远行亲人制寒衣时常在夜晚捣练,故砧声常象征秋意与思亲之情。
授寒衣
:指赶制冬衣,准备交付给远方的亲人或征人。
展开
讲解
这首《和杜牧之齐山登高》是张祜与杜牧交游时的唱和之作,不仅记录了一次文人雅集,更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篇写景,视听结合,以“菊霏霏”“急管烦弦”营造出登高宴乐的氛围,但“落晖”已暗示美好短暂。颔联“红叶树深”“碧云江静”进一步渲染秋山的幽深与江面的空旷,为后文抒情铺垫。颈联转折,由景入情,用“孙盛”反衬自身不愿遭人讥笑的敏感,用“王弘”表达对知己友情的向往。尾联“流落”二字道尽漂泊之苦,而“芳意在”则显精神不灭,最后以“砧声”收束,将个人情怀扩展至普遍的秋思与人间冷暖。全诗结构严谨,情景相生,典故自然,是中晚唐唱和诗中的佳作。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为一首登高唱和之作,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前四句写景,描绘齐山秋日的壮丽与寂寥:南岸菊落、乐声缭绕,红叶遮径、江静帆稀,色彩浓烈而气氛清冷,展现出深秋特有的萧瑟之美。后四句抒情,用典精当:“孙盛嘲时”表达对世俗讥讽的不屑与痛苦,“王弘醉归”则寄托对真挚友情的渴望。尾联以“流落”点明自身漂泊之境,“芳意在”又不失对美好情怀的坚守,而“砧声促寒衣”则将个人感怀融入普遍的秋思之中,余韵悠长。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体现了张祜工于写景、善用典故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张祜与杜牧一同在池州齐山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牧任池州刺史,张祜慕名前往拜访,二人同登齐山,共赏秋景。杜牧先作《九日齐山登高》,张祜遂作此诗唱和。此时张祜虽有才名,但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内心郁结。诗中既写登高所见之景,又抒发身世之感,借典故表达对友情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中晚唐士人普遍的怀才不遇情绪。
展开
作者信息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古诗数量:
395
名句数量:
1441
作者其他古诗
1
题金陵渡
1.2万阅读
2
赠窦家小儿
1.1万阅读
3
宫词
1.1万阅读
4
听筝
1.1万阅读
5
题金陵渡
1.1万阅读
6
纵游淮南
1.1万阅读
7
旅次石头岸
1.1万阅读
8
集灵台
1万阅读
9
塞上闻笛
1万阅读
10
集灵台二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