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悲纳铁
悲纳铁
张祜 〔唐朝〕
长闻为政古诸侯,使佩刀人尽佩牛。
谁谓今来正耕垦,却销农器作戈矛。
写人
古诗译文
长久以来听说古代贤明的诸侯治理地方,让原本佩戴刀剑的人都改佩牛绳,安居乐业。谁料到如今本该辛勤耕种的时节,人们却将农具销毁,改用来铸造兵器和刀矛。
展开
知识点
1. 张祜,字承吉,唐代诗人,以宫词和写景抒怀诗著称,风格清丽。 唐朝中晚期社会动荡,藩镇割据,赋役繁重,民不聊生。 古代“佩牛”象征和平农耕,“佩刀”代表战争与动荡。 “销农器作戈矛”是古代战时经济的典型表现,反映统治者重军备而轻民生。 借古讽今是唐诗中常见的批判手法,通过对比理想中的古代仁政来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
展开
古诗注解
闻
:听说,传闻。
为政
:治理政事,指执政。
古诸侯
:古代贤明的诸侯国君,象征仁政与太平。
佩刀人尽佩牛
:原佩刀剑的人们都去佩牛绳,意指化干戈为玉帛,百姓由战乱转向农耕生活。
今来
:如今,现在。
正耕垦
:正值春耕开垦的时节,应务农之时。
却销农器作戈矛
:却将农具熔化,用来打造兵器。讽刺统治者不顾民生,发动战争。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极简的笔触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诗人首先树立一个理想政治的典范——古代贤明诸侯能让百姓从战争转向和平生产。然后用“谁谓”转折,指出如今本应耕垦的时节,统治者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农具销毁以制造武器。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农时,更摧毁了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诗中“销农器作戈矛”一句极具视觉冲击力,象征着和平被暴力取代。整首诗虽短,但结构紧凑,对比强烈,情感沉痛,展现了张祜作为文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展开
古诗赏析
此诗通过鲜明的古今对比,表达了对时政的深刻批判。前两句追述古代贤君施行仁政,使百姓弃武归农,社会安定;后两句笔锋一转,揭露当下正值农时却毁农具以造兵器的荒诞现实。反差强烈,讽刺深刻。“谁谓”二字充满震惊与愤慨,强化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张祜关心民瘼、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虽题为《悲纳铁》,但实际诗题可能有误或为后人辑录时所加,张祜并无此诗名传世。根据诗意,此诗应作于唐朝中晚期,当时藩镇割据严重,战乱频繁,朝廷或地方军阀为备战而强征民资,销毁农具以铸兵器,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诗人张祜目睹民生凋敝,有感于统治者背离仁政传统,遂借古讽今,抒发对时局的悲愤与忧虑。
展开
作者信息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古诗数量:
395
名句数量:
1441
作者其他古诗
1
题金陵渡
1.2万阅读
2
赠窦家小儿
1.1万阅读
3
宫词
1.1万阅读
4
听筝
1.1万阅读
5
题金陵渡
1.1万阅读
6
纵游淮南
1.1万阅读
7
旅次石头岸
1.1万阅读
8
集灵台
1万阅读
9
塞上闻笛
1万阅读
10
集灵台二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