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唐诗歌特点:中唐诗歌承接盛唐,逐渐从豪放浪漫转向写实通俗,常以日常生活、自然物象为题材,注重借物抒情、以小见大,朱庆馀的《啄木儿》符合这一时期诗歌“写实与寓意结合”的特点。 2. 拟声词的运用:诗中“丁丁”为典型拟声词,拟声词在古诗中可增强场景的生动性与画面感,让读者通过声音联想具体情境,是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3. 托物言志手法:指通过对特定事物(如本诗中的啄木鸟)的描写,寄托诗人的情感、志向或对某种品格的推崇,是古诗中表达深层思想的重要手法,需注意“物”的特征与“志”的关联性(如啄木鸟除蠹害与“尽职奉献”的关联)。 4. 古诗中“君”的含义:“君”在古诗中多为尊称,可指具体的人(如友人、君主),也可泛指特定对象(如本诗中“君”可理解为树木主人或需要保护的对象),需结合诗歌语境判断其具体所指。 5. 益鸟文化意象:啄木鸟在传统文化中因“除蛀护树”的特性,常被视为“尽职、有益”的象征,类似的益鸟意象在古诗中还有燕子(衔泥筑巢、益农)等,体现古人对自然生物的观察与文化赋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