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
鲜飙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
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树叶凋落,霜飞满天,天地一片清朗;空旷的江面绵延百里,潮水汹涌而生。 海风带着鱼龙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晴空飞雪般的浪花拍击山崖,发出雷鼓般的轰鸣。 云层半掩日光,江水渐渐涨满;客船的帆影都已掠过,波涛却仍难以平息。 清晨登上高楼眺望,思绪无穷;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菊花环绕着整座城池。
1. 钱塘江潮:农历八月十八最为壮观,古代有"天下第一潮"之称 2. 律诗章法:首联起兴,颔联承题,颈联转境,尾联合意 3. 朱庆馀诗风:属"格律派",精于炼字,代表作《闺意献张水部》 4. 唐代观潮习俗:杭州等地有"弄潮儿"竞技传统,见于李益《江南曲》
本诗教学可重点把握: 1. 意象群分析:自然意象(霜、江、雪)与神话意象(鱼龙)的组合作用 2. 动静结合手法:潮水的动态与郡城的静态形成空间张力 3.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无穷意"的留白,引导读者体会诗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复杂心境 建议对比刘禹锡《浪淘沙》、李白《横江词》等同类题材作品,理解唐代诗人对水势的不同表现方式。
全诗以"观"为眼,分三个层次展开: 1. 宏观气象:开篇以"木落霜飞"营造天地肃清之境,百里潮生的壮阔画面奠定全诗雄浑基调。 2. 中观声色:颔联运用通感手法,"鲜飙"句写气息,"晴雪"句状声威,鱼龙、雷鼓的意象使潮水具象化。 3. 微观情思:尾联转入人文视角,"丹叶黄花"的明艳色彩与潮汐的动荡形成反差,高楼独望的诗人形象暗含深沉的生命思考。 艺术上采用由远及近的视角转换,比喻新奇(如"晴雪喷山"),对仗工整(如颈联的云日对客帆),体现晚唐律诗的精致与气象。
此诗作于朱庆馀晚年游历江南期间。诗人通过描绘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结合秋日萧瑟与壮美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对天地雄浑的赞叹,同时暗含人生如潮汐起伏的感慨。唐代观潮之风盛行,尤其钱塘江潮为文人常咏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