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浊侵肌性未沈,每来云外恣幽寻。
尘衣更喜秋泉洁,倦迹方依竹洞深。
暂过偶然应系分,有期终去但劳心。
唯怜一夜空山月,似许他年伴独吟。
喧嚣浊世虽侵扰身心却未沉沦,每每来到云外山水纵情幽寻。 沾尘的衣衫更喜秋泉的清澈,疲倦的行迹正依托竹洞的幽深。 偶然暂留应是缘分使然,终有一别徒劳牵挂于心。 最怜那一夜空山明月,似在许诺他年伴我独吟。
1. 少陵原:唐代长安城南著名高地,多名士隐居 2. 隐逸诗:唐代重要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3. 对仗手法:诗中“尘衣”对“倦迹”,“秋泉”对“竹洞”工整巧妙 4. 意象运用:通过“云外”“空山月”等意象构建超然意境 5. 唐代格律:此诗为七言律诗,符合平仄对仗规范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次: 1. 情感脉络:从“喧浊侵肌”的压抑,到“恣幽寻”的释放,最终升华为“伴独吟”的豁达 2. 艺术手法:比喻(“尘衣”喻世俗)、对比(喧浊与云外)、以景结情(空山月)的综合运用 3. 文化内涵:反映了唐代士人“外儒内道”的思想特质,在入世与出世间的矛盾心理 建议结合王维《山居秋暝》对比阅读,体会唐代隐逸诗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
全诗以“喧浊”与“云外”的对比开篇,突显诗人超脱尘世的态度。颔联“尘衣”“倦迹”以物喻人,秋泉、竹洞的意象清新脱俗。颈联“暂过”“有期”暗含人生无常的哲思,尾联空山明月的画面空灵悠远,将孤独感升华为永恒的精神陪伴。杨发善用白描手法,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与心境的交融,传递出隐者淡泊宁静的生命情调。
此诗作于唐朝,杨发晚年隐居少陵原时。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山泉、竹洞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喧嚣世俗的厌倦和对幽静山林的向往。诗中“喧浊侵肌性未沈”反映了诗人虽身处浊世却保持高洁的情操,“唯怜一夜空山月”则寄托了孤独中的精神慰藉,展现了唐代隐逸诗风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