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宿黄花馆
宿黄花馆
杨发 〔唐朝〕
孤馆萧条槐叶稀,暮蝉声隔水声微。
年年为客路无尽,日日送人身未归。
何处迷鸿离浦月,谁家愁妇捣霜衣。
夜深不卧帘犹卷,数点残萤入户飞。
写水
写人
古诗译文
荒凉驿馆里槐叶稀疏,暮色中蝉声隔着水波低低传来。
年复一年作客,前路无尽;日日送人,自己却未曾归去。
失群的鸿雁在何处迷失,离浦时仍带着残月;哪家的思妇正捣寒衣,声声都是愁绪。
夜深仍不睡去,窗帘还卷着,只见几点残萤飞进屋内。
展开
知识点
1. 诗体:七言律诗,首句不入韵,平仄对仗工整。
2. 意象:槐叶、暮蝉、迷鸿、霜衣、残萤,皆属秋夜常见意象,烘托客愁。
3. 用典:捣衣源于汉乐府《怨诗行》,唐人常借以写闺思与边愁。
4. 叠字:年年、日日,增强节奏与情感浓度。
5. 时代特征:晚唐士人漂泊、幕府转徙的社会现实,诗中多有反映。
展开
古诗注解
孤馆
:偏远荒凉的驿馆、旅店。
槐叶稀
:槐树叶子稀疏,点出秋意与萧瑟。
隔水声微
:隔着水面传来的蝉声已微弱,暗示傍晚。
为客路无尽
:长期漂泊在外,归程遥遥无期。
送人
:古人多因仕宦、经商、戍边而远行,诗人常送人而不得归。
迷鸿
:失群迷途的鸿雁,比喻诗人自身漂泊。
浦月
:水边的月亮。
捣霜衣
:秋夜捣衣,准备寒衣;古代妇女为远人制衣,寄寓思念。
残萤
:将熄的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光与孤寂。
展开
讲解
诗人先以“孤馆萧条”定下冷清基调,再用“槐叶稀”“暮蝉声”把听觉与视觉交叉,显出秋夜寂寥。“年年为客路无尽”一句,把时间拉长,仿佛一生都在路上;“日日送人身未归”一句,又把空间展开,暗示自己送别人而自己永远是被留下的那一个。颈联用“何处”“谁家”两问,把个人经验上升为普遍人世之悲:迷途的鸿雁、捣衣的思妇,都是天涯游子的化身。尾联“夜深不卧”“残萤入户”,以动写静,用微弱的萤光反衬诗人内心的幽暗与清醒。整首诗像一部无声电影,镜头从外景推到内景,最终定格在萤光点点,留给读者长久的回味。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孤馆”为基点,层层递进:首联写馆外之景,槐叶稀疏、蝉声微茫,先布清冷氛围;颔联直抒胸臆,用“年年”“日日”的叠字,突出时间漫长与循环往复的客愁;颈联推开一笔,由己及人,借“迷鸿”“愁妇”的意象,把个人漂泊扩展为天下共有的离愁;尾联以夜深不寐、残萤入户作收,画面幽微,余味悠长。通篇景中含情,声、色、光交织,构成一幅秋夜羁旅图,体现了晚唐诗歌“清苦而婉”的美学特征。
展开
创作背景
杨发,晚唐诗人,生卒年不详,曾官监察御史。诗写于秋夜投宿“黄花馆”(馆名取自附近黄花,或指菊花,寓秋意)。晚唐政局动荡,士人常辗转幕府、漂泊道路。诗人羁旅多年,客中送客,归期杳然,遂借宿驿馆之景抒写羁愁与人生漂泊之感。
展开
作者信息
杨发,字至之,先为同州冯翊人,父遗直始家于苏州。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武宗会昌中前后在世。工于诗。太和四年,(公元八三o年)登进士第。历太常少卿,出为苏州刺史。后为岭南节度,严于治军。军人遂怨起为乱,囚发于邮舍。坐贬婺州刺史,卒于任。发为诗清新浏亮,传世颇多。唐代著名诗人。
古诗数量:
14
名句数量:
54
作者其他古诗
1
秋晴独立南亭
1万阅读
2
南野逢田客
1万阅读
3
东斋夜宴酬绍之起居见赠
1万阅读
4
檐雀
1万阅读
5
秋晚日少陵原游山泉之什
1万阅读
6
玩残花
1万阅读
7
春园醉醒闲卧小斋
1万阅读
8
小园秋兴
1万阅读
9
南溪书院
1万阅读
10
残花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