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晚唐诗歌的现实主义倾向:晚唐时期,部分诗人摆脱了中唐后期绮丽浮艳的诗风,转而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与人才困境,邵谒的这首诗便是典型代表,体现了晚唐诗歌贴近现实、针砭时弊的特点。 2. “知音”典故的来源与含义:“知音”一词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知音”泛指了解自己、赏识自己的人,诗中用此典故,既点明郑殷才德不被赏识的处境,又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颜回的历史形象与文学象征:颜回是孔子弟子中最贤德的一位,《论语》中记载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安贫乐道、品德高尚著称。在文学作品中,颜回常被用作贤德却不得志的象征,诗中提及颜回,既衬托出郑殷的贤德,又强化了对贤才不被重用的批判。 4. 古诗中“比”的表现手法:“比”是《诗经》“六义”之一,指用彼物比此物,即比喻。诗中“善琴”“嘉玉”比郑殷的才德,“长材”“巨楹”比人才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比”的手法,使抽象的情感与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