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

邵谒 〔唐朝〕

天若许人登,青山高不止。

地若许人穷,黄泉深无水。

量诸造化情,物成皆有以。

如何上青冥,视之平若砥。

日下骋琅玕,空中无罗绮。

但见势腾凌,将为长如此。

炫耀一时间,逡巡九泉里。

一种为埃尘,不学堕楼死。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上天若是允许人们攀登,青山就不会如此高耸不绝。

大地若是容忍人们穷困,黄泉就不会深不见底似无水。

揣度自然创造万物的情理,每种事物的形成都有其缘由。

为何有些人能登上青天,在他们眼中世事平如磨刀石?

在太阳下驰骋于美玉般的仙境,空中却看不到华丽的丝织品。

只见到他们气势昂扬凌驾众人,还以为会长久如此。

在一时间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荣耀,转眼间就已身处九泉之下。

同样都化为尘埃,却不像绿珠那样为保持气节而坠楼死去。

1. 邵谒:晚唐诗人,其诗多为五言古诗,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刚健。

2. 绿珠堕楼:晋代石崇有宠妾绿珠,美貌且善吹笛。权臣孙秀欲夺之,石崇不允,孙秀便诬陷石崇谋反,派兵捉拿。绿珠为报石崇之恩,坠楼而死。这一典故常被用来赞扬女子的气节。

3. 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本诗通过描写“妓女”的命运,实则反映整个社会的不平等,批判权贵阶层,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4. 起兴手法:诗歌开篇以“天”“地”起兴,引出对社会现象的议论和批判,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允许,容忍。
  • 黄泉:指人死后所往之地,阴间。
  • :揣度,衡量。
  • 造化:指自然界的创造化育。
  • 有以:有原因,有道理。
  • 青冥:青天,高空,常用来比喻高位。
  • :磨刀石,这里形容平坦。
  • 日下:太阳之下,也可指京城。
  • :驰骋,自由自在地活动。
  • 琅玕:美玉,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仙境。
  • 罗绮:泛指精美的丝织品,这里代指华丽的服饰。
  • 腾凌:凌驾,超越。
  • 将为:将要,会。
  • 炫耀:夸耀,显示自己的优势。
  • 逡巡:顷刻之间,很快。
  • 九泉:地下深处,指阴间。
  • 一种:同样,一样。
  • 堕楼死:指晋代石崇的宠妾绿珠,因不愿被权贵所得而坠楼自尽之事,这里借指保持气节而死。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主旨,它并非单纯描写“妓女”,而是借这一形象来揭露社会的不公和权贵的虚伪。

开头两句“天若许人登,青山高不止。地若许人穷,黄泉深无水”,用自然景象作比,告诉我们社会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阶层差距,就像青山高耸让人难以攀登,黄泉深邃让穷困的人看不到尽头,这是在为下文批判权贵做铺垫。

接着“量诸造化情,物成皆有以”,看似在说万物有其成因,实际上是想引出对权贵能够轻易上位的质疑,“如何上青冥,视之平若砥”就直接表达了这种疑问,为什么权贵们登上高位就像走在平坦的磨刀石上一样容易。

再看“日下骋琅玕,空中无罗绮”,这里描绘了权贵们奢华的生活,但“无罗绮”又暗示了他们精神上的匮乏。“但见势腾凌,将为长如此。炫耀一时间,逡巡九泉里”则是对权贵们的警示,他们现在气焰嚣张,以为能长久富贵,可实际上荣耀转瞬即逝,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最后“一种为埃尘,不学堕楼死”,用绿珠的典故作对比,讽刺那些权贵虽然最终也会化为尘埃,却没有绿珠那样的气节,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批判意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蕴含的思想深刻,通过层层递进的描写和对比,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晚唐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首诗立意深刻,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开篇“天若许人登,青山高不止。地若许人穷,黄泉深无水”,以天地起兴,暗示社会的不公是天然存在般难以改变,青山高耸不让人攀登,黄泉深邃似无水,隐喻底层人民向上的道路被阻断,穷困的境地无尽头。

“量诸造化情,物成皆有以”两句,看似在说万物形成皆有缘由,实则为下文批判权贵做铺垫。“如何上青冥,视之平若砥”则直接点出权贵阶层轻易登上高位,将艰难险阻视为平坦,与底层人民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日下骋琅玕,空中无罗绮”描绘了权贵们在阳光下炫耀美好的生活,却不见其应有之德行。“但见势腾凌,将为长如此。炫耀一时间,逡巡九泉里”则揭示了权贵们气焰嚣张,自以为能长久富贵,实则荣耀短暂,很快便会归于尘土,充满了对权贵的嘲讽。

最后“一种为埃尘,不学堕楼死”,将权贵与堕楼而死的绿珠对比,讽刺权贵们虽同化为尘埃,却没有绿珠那样的气节,使诗歌的批判意味更加浓厚。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道十足,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邵谒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唐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官场腐败,权贵阶层骄奢淫逸,而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此诗通过对“妓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命运描写,实则影射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以及对权贵阶层短暂荣耀的嘲讽,同时也可能蕴含着对坚守气节者的肯定。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民在权贵的压迫下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一些权贵却凭借权势耀武扬威,但最终难逃衰败的结局,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作者信息
邵谒

邵谒 唐(约公元860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广东韶州翁源人。 唐代“岭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初前后在世。

古诗数量:34名句数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