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
青云未见路,丹车劳出门。
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
心中岂不切,其如行路难。
为文清益峻,为心直且安。
芝兰未入用,馨香志独存。
他门种桃李,犹能荫子孙。
我家有棠阴,枝叶竟不繁。
心醉岂因酒,愁多徒见萱。
征徒忽告归,执袂殷勤论。
在鸟终为凤,为鱼须化鲲。
富贵岂长守,贫贱宁有根。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昼短疾于箭,早来献天言。
莫恋苍梧畔,野烟横破村。
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
青云未见路,丹车劳出门。
采薇秦山镇,养亲湘水源。
心中岂不切,其如行路难。
为文清益峻,为心直且安。
芝兰未入用,馨香志独存。
他门种桃李,犹能荫子孙。
我家有棠阴,枝叶竟不繁。
心醉岂因酒,愁多徒见萱。
征徒忽告归,执袂殷勤论。
在鸟终为凤,为鱼须化鲲。
富贵岂长守,贫贱宁有根。
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昼短疾于箭,早来献天言。
莫恋苍梧畔,野烟横破村。
太阳的光芒照不到,头顶着天空却像顶着盆子一样昏暗。
青云之路尚未找到,却劳烦着红色的车子出门奔波。
在秦山脚下采摘野菜度日,到湘水源头赡养双亲。
心中对亲人的思念难道不深切吗?可无奈路途艰难。
写文章清新而越发峻峭,内心正直且安稳。
芝兰一样的人才虽未被任用,但芬芳的志向依然存在。
别人家种植桃李,尚且能为子孙后代带来荫庇。
我家虽有先人的遗泽,枝叶却终究不繁茂。
内心沉醉并非因为酒,忧愁太多只见到萱草(也难以解忧)。
远行的人忽然告知要回去,握着衣袖恳切地交谈。
是鸟终究会成为凤凰,是鱼终究要化为鲲鹏。
富贵哪里能长久保有,贫贱难道会有固定的根源。
大丈夫志向如果不大,凭什么辅佐天地万物。
白天的时间比箭还过得快,要早早来献上治国的言论。
不要留恋苍梧岸边,那里野外的炊烟横绕着破败的村庄。
1. 唐代科举制度:是唐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文人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入仕机会,考试不第对文人影响重大。
2. 古诗中常见意象:如“青云”常比喻高官或远大志向,“萱草”象征忘忧,“凤凰”“鲲鹏”象征杰出人才等。
3. 送别诗的特点:多表达离别时的不舍、对友人的祝福或劝慰,此诗便是典型的送别诗,结合了对堂弟落第的同情与鼓励。
4. 邵谒的诗歌风格: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质朴刚健,此诗也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真挚的情感。
这首《送从弟长安下第南归觐亲》是邵谒送别落第堂弟时所作。首先,我们从诗题可知,诗歌的写作对象是堂弟,背景是堂弟在长安科举落第后南归探望父母。
开篇两句“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堂弟落第后的失落感,仿佛天空都变得昏暗,看不到光明,让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接着写堂弟在失意中仍要奔波,以及在家乡赡养父母的情景,流露出对堂弟的同情。
中间部分,诗人赞扬了堂弟的才华与品德,“为文清益峻,为心直且安”,并以“芝兰未入用,馨香志独存”鼓励他不要因未被任用而丧失志向。同时,通过对比别人家的“桃李”与自家的“棠阴”,感慨家族的兴衰,也从侧面安慰堂弟不必过于自责。
后面的诗句充满了积极的力量,“在鸟终为凤,为鱼须化鲲”相信堂弟终会有成才之日,“富贵岂长守,贫贱宁有根”则告诉我们不要被一时的贫富所困。最后劝勉堂弟珍惜时间,不要沉迷于乡野生活,要再次努力,争取为国家贡献力量。
整首诗情感层层递进,从同情到鼓励,再到期许,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情与哲理,是一首优秀的送别佳作。
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堂弟落第后处境艰难的同情,又有对其才华品德的肯定和未来的鼓励。开篇“白日不得照,戴天如戴盆”以生动的比喻描绘出堂弟落第后的失意与迷茫,营造出压抑的氛围。“为文清益峻,为心直且安”则赞扬了堂弟文章的清新峻峭和内心的正直安稳,展现出其优秀的品质。
诗中运用了多处比喻,如以“芝兰”喻贤才,以“桃李”“棠阴”喻家族的兴衰,以“凤”“鲲”喻堂弟终将有所成就,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富贵岂长守,贫贱宁有根”等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打破了对富贵贫贱的固有看法,鼓励堂弟不要因一时的失意而消沉。
结尾“昼短疾于箭,早来献天言。莫恋苍梧畔,野烟横破村”则充满期许,劝勉堂弟珍惜时光,不要留恋乡野,要再次努力,以求将来能为朝廷效力,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邵谒为送别科举落第的堂弟南归探望父母而作。唐代科举制度是当时文人入仕的重要途径,落第对文人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堂弟在长安应试未中,失意南归,邵谒写下此诗,既表达了对堂弟处境的理解与同情,也对其进行劝慰和鼓励,寄寓了对堂弟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