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苍崖边,能谙白云养。
才穿远林去,已在孤峰上。
薪和野花束,步带山词唱。
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樵夫的孩子生长在青翠的山崖边,早已熟悉白云的滋养。 刚刚穿过远处的树林,转眼已登上孤独的山峰。 背着捆扎着野花的柴薪,边走边唱着山野的歌谣。 太阳落山还未归来,茅屋的门前有人翘首盼望。
1. 陆龟蒙:晚唐诗人,与皮日休并称"皮陆",擅长田园诗与讽刺小品文。 2. 组诗特点:《樵人十咏》以不同角度描写樵夫生活,此为其中聚焦"樵子"的一首。 3. 意象运用:白云、野花等意象营造出超脱尘俗的意境,体现唐诗"尚清"审美。 4. 社会背景:反映唐代隐逸文化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以及诗人对底层劳动者的关注。
本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画面层:四联分别构成"生长-劳作-归途-守望"的叙事链,宛如山水人物画卷。 2. 情感层:"能谙""带唱"等词暗含诗人对自然生活的欣赏,"有人望"则注入温情。 3. 象征层:樵子形象可视为诗人精神投射,其"穿林登峰"的轨迹隐喻文人追求超脱的心路。 艺术上善用动词(穿、带、望)增强动态感,通过"崖-林-峰-扉"的空间序列深化意境。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樵子形象:首联"苍崖""白云"点明其生长环境,颔联"远林""孤峰"展现其敏捷身影,颈联"野花束""山词唱"赋予劳动以诗意,尾联"柴扉望"以家人等待收束,平实中见深情。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崖边→远林→孤峰→柴扉)和时间推移(日暮),构建出立体的山野生活图景,语言简练而意境悠远。
此诗为陆龟蒙《樵人十咏》组诗之一,创作于唐代中晚期。诗人通过描绘樵夫之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山野劳动者的质朴形象。唐代社会对隐逸文化的崇尚,使得樵夫、渔父等形象成为诗歌常见题材,陆龟蒙此作既是对劳动人民的写照,也寄寓了自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