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寻花思极飞腾,疾带春寒去未能。
烟径水涯多好鸟,竹床蒲椅但高僧。
须知日富为神授,只有家贫免盗憎。
除却数函图籍外,更将何事结良朋。
我们曾一同寻觅花开的意趣,思绪飞扬到极致, 却因带着春寒的病体未能如愿同行。 烟雨小径与水畔栖息着许多美丽的鸟儿, 竹床蒲团上唯有高僧静坐的身影。 要知道富贵如天赐需神明授予, 唯有清贫之家才能免遭盗贼嫉恨。 除了几匣珍贵的书画典籍, 还能用什么来结交志同道合的良朋?
1. 酬和诗:唐代文人交往的重要形式,需严格遵循原作用韵 2. 皮陆唱和:晚唐文学史上著名的唱和组合,现存诗作三百余首 3. 书斋意象:唐代隐逸文化的重要载体,常与"琴棋书画"并提 4. 神授典故:源自《论语·述而》,反映儒家对富贵的道德判断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 1. 情感脉络:从"思极飞腾"的向往,到"去未能"的无奈,最终归于"结良朋"的豁达 2. 艺术手法:颔联"烟径"与"竹床"的空间转换,形成蒙太奇般的画面感 3. 时代印记:"免盗憎"暗含对唐末乱世的批判,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建议结合皮日休原诗对比阅读,体会唐代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创作特点。
全诗以"病中感春"为线索,展现三重意境: 1. 首联以"飞腾"与"未能"对比,凸显抱病惜春的遗憾 2. 中二联通过"好鸟""高僧""家贫"等意象,构建出清寂的隐逸画卷 3. 尾联以藏书结友作结,彰显文人风骨。诗中"烟径""竹床"等白描手法,与"神授""盗憎"的典故运用相得益彰,在平淡语中见深致。
此诗作于唐末社会动荡时期,陆龟蒙隐居松江期间。当时其挚友皮日休先作《卧疾感春见寄》,诗人以此诗酬和。诗中既回应了友人卧病惜春的感慨,又通过"家贫免盗憎"等句暗讽时局,体现了晚唐文人"隐于书斋"的典型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