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一万八千丈,师在浮云端掩扉。
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
风前几降青毛节,雪后应披白羽衣。
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
天台山高耸入云一万八千丈, 尊师隐居在浮云深处掩着门扉。 长夜漫漫只觉星斗格外明亮, 深秋时节还能望见微茫的海山。 风起时常挥动青毛装饰的符节, 雪后应披着洁白的羽衣御寒。 向南遥望烟霞只能再次虔诚跪拜, 多想让魂魄飞去询问神灵的玄机。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空间营造极具层次感,从"一万八千丈"的纵向高度到"星斗""海山"的横向延展,构成立体仙境;二是色彩运用考究,"青毛""白羽"形成冷色调的仙道意境;三是情感递进明显,由景生情再到叩问神灵。需注意"南望烟霞"暗含《真诰》中"赤城霞"典故,与首句"天台山"形成地理呼应。诗中体现的"以道释儒"思想,是晚唐文人应对社会动荡的特殊精神出口。
全诗以"高远"为诗眼:首联用天台山夸张的高度和"云掩扉"突出修道之地的缥缈;颔联"星斗大""海山微"通过大小对比展现天地壮阔;颈联"青毛节""白羽衣"用道教意象塑造仙人形象;尾联"飞魄问灵威"将仰慕推向极致。诗中"永夜""深秋"暗示求道之恒心,"风""雪"象征修行考验,最终以叩问神灵作结,体现唐代文人慕道风尚。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是陆龟蒙酬和友人皮日休(字袭美)的诗作。当时二人常以道教题材唱和,叶涵象尊师为天台山著名道士,诗中通过夸张的天台山高度和隐居环境描写,表达对修道生活的向往,折射出乱世中文人寻求精神超脱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