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容覆枕无非白,水色侵矶直是蓝。
田种紫芝餐可寿,春来何事恋江南。
竹溪深处猿同宿,松阁秋来客共登。
封径古苔侵石鹿,城中谁解访山僧。
云影覆盖枕头无非是白色,水色浸染石矶全然是蓝。 田里种着紫芝可食长寿,春日来临为何还要留恋江南。 竹溪深处与猿猴同宿,松阁秋来与客人共登。 长满古苔的小径遮蔽石鹿,城中谁人懂得寻访山僧。
本诗需注意三重解读维度:其一为文字游戏层面,每联末字与下联首字组合成"白水(县)""蓝田(县)""寿春(县)""登封(县)",体现唐人"以诗为戏"的趣味;其二为隐逸主题,通过"紫芝""山僧"等意象构建理想化的隐居世界;其三为历史隐喻,借东汉庞德公逃避征召的典故,暗喻对唐末乱世的疏离。诗中"何事恋江南"的反问,实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而"古苔侵石鹿"的静景描写,则暗示隐士精神的永恒价值。
全诗以"离合体"巧嵌地名,四联分别暗藏"白水""蓝田""寿春""登封"四县名。前两联通过"云白""水蓝""紫芝"等意象构建仙境般的隐居图景,后两联以"猿同宿""客共登"表现隐逸之乐,末句"访山僧"直抒超脱尘世之志。诗人将地理名词自然融入景物描写,展现高超的文字技巧,同时通过色彩对比(白/蓝)、动静结合(云覆/水侵),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陆龟蒙与皮日休(袭美)唱和之作。时值社会动荡,诗人隐居松江甫里,通过描写鹿门山隐士生活,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隐逸的向往。诗中暗含对东汉隐士庞德公的追慕,反映晚唐文人逃避乱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