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神之灵,匪机之微。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
乱山高木,碧苔芳晖。
诵之思之,其声愈稀。
并非神灵的玄妙,也非机缘的微妙。 如同与白云为伴,随清风一同归去。 看似遥远的目标即将到达,临近时却发现已非原貌。 年少时与道相契合,终究与世俗相背离。 乱山中的高大树木,碧苔上洒满芬芳阳光。 吟诵它、思索它,那声音却愈发稀微。
《超诣》是司空图对诗歌最高境界的描绘。前两句否定超诣依赖外在因素,强调其内在性。中间四句通过比喻和对比,表现超诣的难以捉摸和与世俗的冲突。后两句以自然景象烘托超诣之美,最后以“其声愈稀”点明其玄妙难言的特质。全诗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韵外之致”的追求,即超越语言表象的深远意蕴。
《超诣》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种难以言传的高远境界。诗中运用自然意象,如白云、清风、乱山、高木等,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氛围。后四句通过对比“少有道契”与“终与俗违”,表达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最后以“其声愈稀”收尾,暗示超诣之境的玄妙难测。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司空图对诗歌美学的独特见解。
《诗品二十四则》是唐代司空图对诗歌风格的分类与品评,其中《超诣》一篇探讨诗歌中超脱凡俗、难以企及的境界。司空图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文人多追求精神上的超脱,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士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