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城临远水,千里见寒山。
白雪无人唱,沧洲尽日闲。
鸟归残烧外,帆出断云间。
此地秋风起,应随计吏还。
孤城矗立在遥远的水边,千里之外可见寒山皑皑。 无人吟唱《白雪》之歌,沧洲整日显得寂寥悠闲。 飞鸟归巢于烧荒的余烬之外,孤帆隐现于断裂的云间。 此地秋风渐起,应随赴京述职的官吏一同归还。
此诗需注意三重解读维度: 1. 空间结构:由近及远(孤城→寒山→断云)的镜头式展开,形成立体画卷。 2. 情感逻辑:表面写景实则抒怀,"无人唱"暗指怀才不遇,"计吏还"流露功名心。 3. 时代隐喻:"残烧"暗示唐末战乱,"断云"象征政权割裂,尾联寄托中兴期望。 诗中"孤""寒""断"等字眼需重读,体会诗人炼字之妙。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荒寂之景:首联"孤城""寒山"奠定苍凉基调;颔联"无人唱""尽日闲"暗喻才志不遇;颈联"残烧""断云"暗示时代衰微;尾联"秋风起""计吏还"透露出仕渴望。张乔善用空间对比(远水/寒山、鸟归/帆出)和时间意象(尽日/秋风),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熔铸于疏淡画面中,体现晚唐山水诗"冷寂清瘦"的特色。
此诗作于张乔游历荆楚期间。晚唐社会动荡,诗人途经郢州时见荒凉秋景,联想到自身科举失意、漂泊无依的境遇,借景抒怀,表达对仕途的期待与隐逸的矛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