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张乔 〔唐朝〕

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

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

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

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渡海远行登上仙籍般的旅程,回归家乡时却备办了汉朝的礼仪。

孤独的小船没有岸边可以停泊,远行万里只有星辰伴随左右。

茫茫积水承载着思乡的魂梦,流逝的岁月里大半是别离的时光。

东风还未吹回的日子里,音信渺茫难以期盼。

1. 宾贡制度:古代中国对外交流中的一种制度,指周边国家或地区派遣人员前来进贡,并可能在中原学习文化等。

2. 晚唐诗歌特点: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较为含蓄深沉,常涉及离别、思乡等主题。

3. 诗歌意象:诗中的“孤舟”“星”“积水”“东风”等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别承载着孤寂、指引、思念、希望等含义。

4. 对仗:颔联“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和颈联“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 宾贡:古代指外国或外族前来进贡的人,这里指金夷吾的身份。
  • 奉使:接受使命出使。
  • 仙籍:本指神仙的名册,这里形容渡海远行如同进入仙境一般。
  • 汉仪:汉朝的礼仪制度,这里泛指中原地区的礼仪文化。
  • 孤舟:孤独的船,这里指金夷吾乘坐的船只。
  • 积水:指大海。
  • 魂梦:指睡梦中的灵魂,这里代指思乡之情。
  • 流年:流逝的岁月。
  • 东风:春风,这里象征着好的消息或回归的契机。
  • 音信杳难期:消息渺茫,难以期盼。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主题,它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张乔为送别即将归国的宾贡金夷吾而作。

从诗句来看,首联开篇点出金夷吾的行程和身份相关的特点,渡海远行如同登仙,归国时还带着汉家礼仪,这既写出了旅程的特殊,也暗示了文化的交流。颔联描绘了旅途的景象,“孤舟”体现了旅途的孤独,“万里”突出了距离的遥远,而“星随”则给这孤寂的旅途增添了一点陪伴的意味,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友人旅途的关切。

颈联转向情感的抒发,“积水浮魂梦”把抽象的思乡之情寄托在具体的“积水”之上,让情感有了依托;“流年半别离”则感慨在流逝的岁月中,别离是常有的事,流露出对离别频繁的无奈。尾联则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东风未回,音信难期,将送别时的不舍和牵挂表现得十分真切。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景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生动地展现了送别友人时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中外交流的背景氛围。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情感真挚。首联“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既写出了渡海远行的奇幻之感,又点出友人回归时携带中原礼仪,暗含对文化交流的肯定。颔联“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以“孤舟”“万里”描绘出旅途的孤寂与遥远,而“星随”又增添了一丝浪漫与慰藉,意境开阔。颈联“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将思乡之魂梦寄托于茫茫积水,感叹岁月流逝中别离的频繁,情感深沉。尾联“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以东风未回、音信难期作结,将不舍与担忧之情推向极致,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却蕴含深情,将送别时的复杂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张乔是晚唐诗人,当时唐朝与周边国家有着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和外交往来。金夷吾作为宾贡前来唐朝,完成使命后即将返回本国,张乔为此创作了这首诗送别。诗中既体现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也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情谊和离别的感慨。

作者信息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184名句数量: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