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峰峰顶人,受法老西秦。
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
院栽他国树,堂展祖师真。
甚愿依宗旨,求闲未有因。
江边山峰之巅的僧人,曾在西方古秦地受佛法传承。 佛法本无前世业障,禅修不为来世福报。 寺院中栽种异国树木,殿堂里供奉祖师真容。 我深愿追随佛法宗旨,却因尘缘未了难求闲适。
本诗采用五律体式,前两联阐述佛理,后两联描写寺院实景。诗人巧妙运用"峰顶人"与"未有因"的空间对立,构建出精神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张力。"他国树"既实指菩提树等外来树种,又象征佛教的外来属性。全诗在40字中完成"说理-写景-抒情"的转换,体现唐代禅诗"不立文字"又"不离文字"的特质。
全诗以"法本无前业,禅非为后身"为核心,展现了大乘佛教"性空"思想。颔联通过"他国树"与"祖师真"的意象并置,体现中外佛教文化的融合。尾联"求闲未有因"以矛盾修辞,深刻揭示了士大夫在出世与入世间的挣扎,语言简练而禅意深远。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佛教禅宗盛行。张乔游历至兴善寺,有感于僧人道深的修行境界而作。诗中既反映了唐代佛教本土化进程中"禅净合一"的思想,也暗含诗人对仕途羁绊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