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山僧院
题山僧院
张乔 〔唐朝〕
谿路曾来日,年多与旧同。
地寒松影里,僧老磬声中。
远水清风落,闲云别院通。
心源若无碍,何必更论空。
写风
写水
写云
古诗译文
曾经走过的溪边小路,多年后景色依旧与从前相同。
在清寒的山地里,松林投下斑驳的树影,年迈的僧侣在诵经击磬声中老去。
远处的水流伴着清风缓缓流淌,悠闲的白云仿佛与别处的院落相通。
如果内心本源清净自在、不受尘世束缚,又何须再刻意讨论“空”的禅理呢?
展开
知识点
1. 张乔:晚唐诗人,属“九华山诗人”群体,诗风清雅,多山水隐逸之作。 2. 禅诗:唐代佛教禅宗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类型,常将自然景物与佛理结合。 3. 意象运用:诗中的“松影”“磬声”“闲云”等意象共同构建出空寂禅境。 4. 佛教概念:“空”是般若思想核心,指现象无自性;诗中反诘“论空”体现禅宗“不立文字”的顿悟理念。 5. 对仗工整:颔联与颈联均符合律诗对仗要求,如“地寒”对“僧老”,“远水”对“闲云”。
展开
古诗注解
谿路
:同“溪路”,指山间溪水旁的小路。
年多
:指多年以后。
地寒
:形容山地清寒幽寂的气候环境。
磬
:佛寺中诵经时敲击的乐器,声音清越。
远水清风落
:远处水流与清风相融,意境宁静悠远。
别院通
:闲云飘荡,仿佛与僧院之外的院落相连,象征心境无阻。
心源若无碍
:心源指内心本源;若内心清净无滞碍。
论空
:空是佛教核心概念,指万物虚幻无自性;论空即讨论佛法空理。
展开
讲解
本诗通过重游山僧院的所见所感,逐步展开景物描写与哲理升华。前六句以细腻的观察描绘山寺环境:溪路依旧、松影清寒、老僧击磬、远水闲云,这些意象共同渲染出离尘绝俗的静谧氛围。后两句转折至议论,直接表达禅悟——真正的解脱不在于言语上的探讨,而在于内心是否真正摆脱执念。诗人用反问句收尾,强化了“心性自在即是禅”的主旨,引导读者从外在景物回归内心观照。全诗结构由实入虚,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唐代文人将禅意融入自然审美的艺术境界。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清淡笔触勾勒山僧院的幽静景致,并融入禅理哲思。首联“谿路曾来日,年多与旧同”以旧地重游起笔,暗示时光流转而自然恒常;颔联“地寒松影里,僧老磬声中”通过“寒”“老”二字点出山寺的寂寥与僧侣的修行岁月,营造出超然物外的氛围;颈联“远水清风落,闲云别院通”以远水、闲云等意象拓展空间感,暗喻心境通达无碍;尾联“心源若无碍,何必更论空”由景入理,直接点明禅宗“心性本净”的思想——若能内心澄明,便不必执着于空有之辩。全诗语言简净,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山水禅诗“以景寓理”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诗人张乔所作。张乔生于晚唐,虽曾应进士试而未第,后隐居于九华山。此诗应为诗人游历山水、探访山僧寺院时有感而发。唐代佛教兴盛,文人常与僧侣交流禅理,诗中“僧老磬声中”“何必更论空”等句,反映出诗人对禅宗思想的体悟与超脱世俗的心境,寓情于景,表达对自然与禅境的向往。
展开
作者信息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
184
名句数量:
662
作者其他古诗
1
书边事
1.2万阅读
2
河湟旧卒
1.1万阅读
3
书边事
1万阅读
4
滕王阁
1万阅读
5
华山
1万阅读
6
潭上作
1万阅读
7
题终南山白鹤观
1万阅读
8
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1万阅读
9
越中赠别
1万阅读
10
送庞百篇之任青阳县尉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