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霞接杳冥,旅泊寄回汀。
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
城侵潮影白,峤截鸟行青。
遍欲探泉石,南须过洞庭。
烟霞与远天相接,旅途中停泊在迂回的沙洲边。 夜雨停歇,雷声远去,春江中弥漫着蛟蜃的腥气。 城墙倒映在潮水中泛着白光,山峦截断了飞鸟的青色踪迹。 想要遍访幽泉奇石,还需向南穿越洞庭湖。
本诗讲解可聚焦三个层面:其一,结构上遵循"起承转合",首联写泊船所见,颔联转听觉嗅觉,颈联拓开空间,尾联抒发心志。其二,炼字精妙,"接""寄""侵""截"等动词使景物产生动态关联。其三,情感表达含蓄,"蛟蜃腥"既写实景又隐喻世道险恶,"探泉石"的愿望与"过洞庭"的艰难形成张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李白"山随平野尽"的壮阔与张乔此诗的幽峭,体会唐诗山水书写的多样性。
全诗以"烟霞"开篇,构建出空蒙浩渺的意境。颔联"夜雨雷电歇,春江蛟蜃腥"通过听觉(雷歇)、嗅觉(腥气)的独特描写,展现江湖的神秘气息。颈联"城侵""峤截"运用拟人手法,使静态景物充满动势。尾联点明"探泉石"的隐逸之志,需"过洞庭"的表述暗含对前路的期许。张乔善用冷峻意象,此诗色彩对比鲜明(白、青),空间层次丰富(由近及远),体现了晚唐山水诗"清奇"的风格特征。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张乔江行途中。诗人沿长江航行至沙浦(今湖北境内),目睹春雨初歇后的江景,有感于自然之壮阔与旅途之漂泊,遂写下这首描绘江湖气象的五律。晚唐时期战乱频仍,文人多有羁旅之作,此诗亦隐含离愁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