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归无定程,水宿与山行。
未有安亲计,难为去国情。
岛烟孤寺磬,江月远船筝。
思苦秋回日,多应吟更清。
贫穷归乡路不定,时而水路宿舟中,时而山路徒步走。 未有安定奉亲计,难舍故土离别情。 孤岛烟霭寺钟响,江月遥映船筝声。 秋日苦思归乡日,吟诗更觉心境清。
1.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 2. 张乔诗歌的艺术特色 3. 古诗中"水宿""山行"的意象运用 4. 唐诗中归乡主题的表现手法 5. 对仗在律诗中的运用
这首诗是典型的五言律诗,首联交代背景,颔联抒情,颈联写景,尾联点题,结构严谨。诗人善用对比手法,"水宿"与"山行"、"岛烟"与"江月"形成空间上的对照。诗中"孤寺磬""远船筝"的意象选择极具江南特色,通过声音描写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尾联"吟更清"既是对友人诗才的赞美,也暗含诗人自身高洁的情怀。
全诗以"贫归"开篇,奠定悲凉基调。颔联直抒胸臆,表达无计奉亲的愧疚和去国离乡的愁苦。颈联以"孤寺磬""远船筝"的意象,营造空灵寂寥的意境。尾联"思苦""吟更清"点明主旨,归乡之思使诗境愈显清雅。全诗对仗工整,情景交融,体现了张乔诗歌清丽含蓄的风格。
此诗作于唐代,张乔送友人归江南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友人归乡路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同病相怜之感。唐代士人常因仕途不顺或战乱而漂泊异乡,归乡之思成为常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