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宿刘温书斋
宿刘温书斋
张乔 〔唐朝〕
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凉风移蟋蟀,落叶在离骚。
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
因论三国志,空载几英豪。
写风
古诗译文
月光盈满窗扉未曾遮掩,自然流露的格调高雅不凡。
凉风吹送着蟋蟀的鸣声,落叶飘零仿佛《离骚》中的意境。
回笔拨弄灯下燃尽的灰烬,抬头凝视悬挂的图画似见海涛翻涌。
因与友人谈论《三国志》,慨叹历史长空究竟承载了多少英雄豪杰。
展开
知识点
1. 张乔:晚唐诗人,属“咸通十哲”之一,诗风清雅,多写自然山水与隐逸情怀。 2. 《离骚》:战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诗中“落叶在离骚”化用其香草美人、悲秋伤时的意象传统。 3. 《三国志》:西晋陈寿所著史书,记载三国时期历史;晚唐诗人常借三国典故寄托对现实政治的感慨。 4. 诗歌意象:月、蟋蟀、落叶、灯烬、海涛等意象共同营造秋夜书斋的意境,体现唐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5. 格调: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作品的风骨与气韵,本诗“天然格调高”强调自然不俗的艺术境界。
展开
古诗注解
不掩盈窗月
:指月光洒满窗户,没有遮挡,象征环境的清幽与心境的敞亮。
天然格调高
:形容自然形成的风格或气质十分高雅。
凉风移蟋蟀
:凉风吹动,蟋蟀的鸣叫声随之转移,点明秋夜氛围。
落叶在离骚
:落叶的景象使人联想到屈原《离骚》中的悲秋与忧思。
回笔挑灯烬
:写诗人回笔拨弄灯芯燃尽的余灰,暗示深夜苦读或沉思。
悬图见海涛
:悬挂的图画(可能为山水图)让人仿佛看到波涛汹涌的海景。
因论三国志
:指与友人讨论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历史人物与事件。
空载几英豪
:空,徒然;载,记载。意为历史徒然记载了多少英雄,隐含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秋夜书斋的幽静景致,并融入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讲解时可重点分析:首联写月,突出环境之清与格调之高;颔联以蟋蟀、落叶点明季节,并巧妙关联《离骚》,赋予自然景物文化深度;颈联通过“挑灯烬”“见海涛”的细节,表现诗人夜读时的神游物外;尾联转入对三国历史的讨论,以“空载几英豪”作结,将个人夜话升华为对历史兴亡的普遍慨叹。全诗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晚唐诗歌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的典型特征。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夜宿书斋为切入点,通过“盈窗月”“凉风”“落叶”等意象,勾勒出秋夜清冷高远的意境。首联“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奠定全诗高雅脱俗的基调。颔联巧妙将自然景物(蟋蟀、落叶)与人文经典(《离骚》)关联,深化了悲秋的文化内涵。颈联“回笔挑灯烬,悬图见海涛”通过细节动作与视觉联想,展现诗人沉浸于书斋天地的神思飞扬。尾联由谈论《三国志》引发对历史英雄的慨叹,“空载”二字透露出对历史虚无与人生短暂的深沉感喟,使写景、叙事与抒情浑然一体,余韵悠长。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约为唐代诗人张乔寄宿于友人刘温书斋时所作。张乔身处晚唐,社会动荡,诗人常通过寄寓、酬唱之作表达对高洁品格与历史兴亡的思考。诗中描绘秋夜书斋的清幽景象,并与友人论史,借三国英雄的往事抒发对时局的隐忧与个人身世的感慨,体现了晚唐文人典型的历史意识与人文情怀。
展开
作者信息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古诗数量:
184
名句数量:
662
作者其他古诗
1
书边事
1.2万阅读
2
河湟旧卒
1.1万阅读
3
书边事
1万阅读
4
滕王阁
1万阅读
5
华山
1万阅读
6
潭上作
1万阅读
7
题终南山白鹤观
1万阅读
8
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
1万阅读
9
越中赠别
1万阅读
10
送庞百篇之任青阳县尉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