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
不离高枕上,似宿远山边。
簟冷窗中月,茶香竹里泉。
吾庐近溪岛,忆别动经年。
高大的乔木上传来寒蝉的鸣叫,我在暑天的雨中前来吟诗。 躺在高枕上未曾离开,却仿佛栖宿在远山边。 竹席清凉映着窗外的月光,茶香氤氲似竹林中流淌的泉水。 我的小屋靠近溪水环绕的小岛,回忆离别已过去许多年。
本诗教学可聚焦三点:其一,引导学生发现“凉蝉—暑雨”“簟冷—茶香”的意象对比,理解诗人以清凉克燥热的构思;其二,分析“似宿远山边”的虚实转换手法,体会唐人对“神游”境界的追求;其三,结合尾联讨论“忆别”与前面恬淡画面的关系,理解唐末诗人“隐而不忘世”的矛盾心态。可对比王维《竹里馆》进行拓展阅读。
全诗以“凉蝉”开篇立骨,通过听觉(蝉鸣)、触觉(簟冷)、嗅觉(茶香)的多维描写,构建出夏秋之交的清凉意境。颈联“簟冷窗中月,茶香竹里泉”对仗工巧,冷热相衬,虚实相生。尾联突然转入时空跳跃,在恬淡中注入深沉的人生感慨,体现唐末隐逸诗“淡而见骨”的特质。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张乔隐居江南期间。友人林斋或为隐士居所,诗中通过“暑雨天”“远山”“溪岛”等意象,反映诗人对清净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忆别”二字暗示对乱世漂泊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