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亭滕阁少踟蹰,三度南游一事无。
只觉流年如鸟逝,不知何处有龙屠。
云归洪井枝柯敛,水下漳江气色粗。
赖得与君同此醉,醒来愁被鬼揶揄。
在孺子亭和滕王阁前稍作徘徊,三次南游却一事无成。 只觉得时光如飞鸟般逝去,不知何处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 云归洪井时树枝低垂,漳江水势汹涌浑浊。 幸好能与你一同醉饮,醒来后却愁绪满怀,仿佛被鬼魂嘲弄。
本诗典型体现罗隐"善用俗语而皆工"的特点:
1. 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传统格律,前三联写景叙事层层铺垫,尾联突然转折产生强烈张力
2. 意象选择极具时代特征,如"鬼揶揄"生动表现唐末文人面对藩镇割据的无力感
3. 语言看似平易却暗含多重典故,"龙屠"既用《庄子》典又暗指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封汾阳王,喻"屠龙")
4. 情感表达采用递进手法:踟蹰→无成→时光虚度→环境压抑→借酒消愁→愁更愁
全诗以时空交织的笔法展开:首联通过地理名胜(孺亭滕阁)与时间标记(三度南游)构建怀古伤今的意境。颔联"流年如鸟逝"化用《庄子》典故,与"龙屠"形成抱负与现实的强烈反差。颈联景物描写暗喻时局动荡,"枝柯敛"暗示压抑,"气色粗"象征社会浑浊。尾联以醉态解愁反衬更深重的苦闷,鬼揶揄的意象堪称唐末士人精神困境的绝妙写照。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隐十次科举不第后漫游江南时期。诗中"三度南游"指其多次往返江浙、江西等地干谒权贵却不得志的经历。尾联"鬼揶揄"折射出晚唐士人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