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虫幽咽树初团,独系孤舟夜已阑。
浊浪势奔吴苑急,疏钟声彻惠山寒。
愁催鬓发凋何易,贫恋家乡别渐难。
他日亲朋应大笑,始知书剑是无端。
草间虫鸣幽咽,树影初聚成团,我独自系着孤舟,夜色已深。 浊浪奔涌,势如冲向吴苑般急促,稀疏的钟声穿透寒夜,回荡在惠山。 忧愁催白了鬓发,凋零何其容易,贫苦中更留恋家乡,离别愈发艰难。 他日若与亲朋重逢,他们定会大笑,才知我执着书剑原是徒劳无端。
本诗需注意三个层次: 1. 意象选择:“浊浪”象征仕途险恶,“疏钟”暗示超脱之难,形成张力。 2. 情感递进:从夜泊孤寂→时光易逝→思乡矛盾→理想幻灭,层层深入。 3. 历史语境:晚唐社会动荡,文人抱负难伸,尾联的自嘲实为对时代的控诉。 教学时可结合罗隐其他作品(如《蜂》),体会其“愤世嫉俗,语多讥讽”的特点。
全诗以“孤舟”为眼,前四句写景:虫鸣树暗、浪急钟寒,烘托出羁旅孤寂;后四句抒情,直陈愁绪催老、贫贱思乡的苦闷。尾联以反语自嘲,将“书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推向高潮。罗隐善用对比(如“浊浪”与“疏钟”、“愁催”与“贫恋”),语言凝练,情感沉郁,体现其冷峭犀利的诗风。
此诗作于罗隐晚年漂泊江南时期。罗隐屡试不第,仕途困顿,诗中“贫恋家乡”“鬓发凋”等句,反映其功名未就、生计艰难的境遇。夜泊无锡时,触景生情,借浊浪、寒钟等意象,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无奈与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