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橘苍黄覆钓矶,早年生计近年违。
老知风月终堪恨,贫觉家山不易归。
别岸客帆和雁落,晚程霜叶向人飞。
买臣严助精灵在,应笑无成一布衣。
松树和橘树苍黄的颜色覆盖着钓鱼的石矶,早年谋生的方式近年已难以维系。 年老后才明白风月美景终成遗憾,贫穷时更觉故乡难以回归。 对岸的客船与雁群一同停落,暮色中霜打的树叶向人飞舞。 买臣和严助的英灵若在,定会嘲笑我一事无成仍是一介布衣。
首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境遇的变化;颔联直抒胸臆,表达年老贫穷的感慨;颈联以景抒情,用"雁落""霜飞"暗示人生迟暮;尾联用典自嘲,形成强烈反差效果。全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今昔对比、用典衬托等手法,将一位落魄文人的复杂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反映了晚唐寒士的普遍遭遇,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全诗以"松橘苍黄"起兴,通过钓矶、客帆、霜叶等意象,构建出萧瑟凄凉的意境。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老知"与"贫觉"、"别岸"与"晚程"形成强烈对比。尾联用汉代朱买臣和严助的典故,自嘲布衣终老的境遇,使全诗的悲凉感慨达到高潮。诗中"终堪恨""不易归"等词语,精准传达了诗人无奈与苦涩的心境。
此诗作于罗隐晚年东归途中。罗隐一生仕途坎坷,十举进士不第,晚年才得以归乡。诗中抒发了他对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感慨,以及贫困潦倒中思乡难归的复杂心境,体现了晚唐寒士的典型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