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远岸草侵沙,东晋衰来最可嗟。
庾舅已能窥帝室,王都还是预人家。
山寒老树啼风曲,泉暖枯骸动芷牙。
欲起九原看一遍,秦淮声急日西斜。
潮水退去,远处的岸边野草蔓延至沙地,东晋的衰败最令人叹息。 庾亮已能窥探帝王权柄,而王导的家族仍参与朝政。 寒山中老树在风中哀鸣,温暖的泉水边枯骨旁生出芷草新芽。 真想从九泉之下起身再看一遍,秦淮河的水声急促,夕阳已然西斜。
这首诗采用典型的怀古诗结构: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潮平远岸"与"日西斜"形成时间闭环,暗示历史轮回。诗人精选"窥帝室""预人家"等动词,揭露权力争斗的本质。最精妙处在于将死亡意象(枯骸)与新生意象(芷牙)并置,形成张力。全诗不直接批判时政,却通过历史镜像让读者自然联想到晚唐现状,体现罗隐"婉而多讽"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建康的荒凉景象起笔,通过"草侵沙""老树啼风"等意象烘托衰败氛围。颔联以庾亮、王导的典故揭露权臣干政的历史循环,颈联用"枯骸动芷牙"的强烈对比暗示王朝覆灭中的诡异生机。尾联"欲起九原"的想象,将历史沧桑感推向极致,秦淮落日更添悲怆。罗隐以冷峻笔法,完成对晚唐社会的影射与警示。
此诗为晚唐诗人罗隐途经建康(南京)时所作。当时唐王朝已衰微,诗人借东晋旧事暗讽晚唐政治腐败、权臣当道,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