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垣危堞迹依稀,试驻羸骖吊落晖。
跋扈以成梁冀在,简书难问杜乔归。
由来世事须翻覆,未必馀才解是非。
千载昆阳好功业,与君门下作恩威。
残破的城墙和高耸的城垛痕迹依稀可辨,我停下瘦弱的马匹,在夕阳下凭吊往昔。 梁冀的专横跋扈已成历史,杜乔的忠直谏言却难寻踪迹。 世事从来都是反复无常,未必我的微末才能能辨明是非。 千年前昆阳之战的丰功伟业,如今只能在权贵的恩威下追忆。
1. 梁冀专权:东汉顺帝时期外戚专权的典型代表 2. 杜乔事件:东汉党锢之祸的前奏 3. 昆阳之战:中国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4. 晚唐咏史诗特点:借历史讽喻现实,多衰飒之气 5. 罗隐诗风:冷峻尖锐,善用历史典故
本诗解读需把握三个维度: 历史维度:诗中暗含东汉两大历史事件(外戚专权与昆阳之战),需了解其背景; 隐喻维度:"梁冀""杜乔"实指唐末宦官与清流官员的对抗; 情感维度:末联表面颂扬功业,实则用"门下作恩威"揭露权力依附关系的虚伪。建议结合罗隐《谗书》中的政论文章对照阅读,体会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批判精神。
全诗以"吊古"为线索,通过四组对比展现深沉的历史反思: 1. 空间对比:残垣与昔日繁华的洛阳形成视觉冲击; 2. 人物对比:梁冀的嚣张与杜乔的失势凸显政治黑暗; 3. 时间对比:昆阳之功与当下颓势暗含王朝衰亡规律; 4. 自我剖白:"未必馀才解是非"以反语表达对时局的清醒认知。 艺术上善用典故,尾联"作恩威"三字冷峻揭露权力游戏的本质。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洛阳历经安史之乱后衰败不堪。罗隐屡试不第,游历至洛阳古城,目睹残垣断壁,联想到东汉外戚专权与忠臣蒙冤的历史,借古讽今,抒发对唐末藩镇割据、朝政腐败的愤懑,同时暗含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