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云芳草绕离鞭,敢对青楼倚少年。
秋色未催榆塞雁,人心先下洞庭船。
高歌酒市非狂者,大嚼屠门亦偶然。
车马同归莫同恨,古人头白尽林泉。
野外的云朵与芳草缠绕着离别的马鞭,我怎敢在青楼前倚靠少年时的轻狂。 秋色尚未催促边塞的鸿雁南飞,人心却已随船先下洞庭湖。 在酒市高歌的并非狂徒,大嚼于屠门也只是偶然之举。 车马同归时莫要同怀怨恨,古人的白发终将归于林泉之下。
此诗需注意三个层次: 1. 表层写旅途场景,如“野云芳草”“洞庭船”; 2. 中层抒人生感慨,如“高歌酒市”“大嚼屠门”的矛盾心理; 3. 深层达哲理思考,尾联以“古人头白”揭示生命终归自然的永恒主题。 艺术上,诗人善用对比(如“秋色未催”与“人心先下”)和典故(如“榆塞”“林泉”),使诗意含蓄深远。
全诗以“离”为线索,首联以“离鞭”起兴,颔联“人心先下洞庭船”凸显急切的归心;颈联以对比手法写狂放与偶然的世俗生活;尾联升华主题,表达超脱尘世之志。语言凝练,意象跳跃,将羁旅之愁与隐逸之思融为一体,体现罗隐诗风沉郁苍劲的特点。
此诗为唐代诗人罗隐晚年所作,反映其历经仕途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罗隐屡试不第,辗转各地幕府,诗中“离鞭”“洞庭船”等意象暗示其漂泊生涯,尾联“古人头白尽林泉”则透露出对归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