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
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
罗隐 〔唐朝〕
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
马上固惭消髀肉,幄中由羡愈头风。
蹉跎岁月心仍切,迢递江山梦未通。
深荷吾宗有知己,好将刀笔为英雄。
写风
写山
写马
岁月
英雄
古诗译文
我虽出身寒门却得以位列宗亲之中,但如同南北漂泊的鸟儿,心中怀着不能团聚的遗憾。
在马上征战惭愧于消磨了腿肉(指虚度光阴),在军帐中反倒羡慕那治愈头风病的曹操(指羡慕有谋士相助)。
岁月蹉跎而报国之心依然急切,山河遥远连梦中都难以抵达。
深深感激我族中能有你这样的知己,愿拿起刀笔(文书工具)为你这样的英雄效力。
展开
知识点
诗人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诗多讽刺现实,语意畅达,著有《罗昭谏集》。 魏博罗令公:指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唐末军阀,但喜好文学,与文人交往。 附卷:指罗绍威将自己的诗文集附寄给罗隐。 用典:诗中“消髀肉”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愈头风”出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附《陈琳传》。 刀笔: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有误则用刀刮去重写,故刀笔连称,后指文书或文牍工作。
展开
古诗注解
寒门:
指出身贫寒的家庭。
诸宗:
指同宗的亲属或家族。
栖北巢南:
比喻漂泊不定,不能安居。
消髀肉:
典故出自《三国志》,刘备感叹久不骑马,大腿肉复生,慨叹光阴虚度。
愈头风:
典故出自《三国志》,曹操读到陈琳的檄文而头风病愈,此处指羡慕有才之士能为主公解忧。
蹉跎岁月:
指光阴白白地过去。
迢递江山:
指遥远连绵的山河。
深荷:
深深承受(恩惠),表示感谢。
刀笔:
古代书写工具,代指文书工作或文才。
展开
讲解
这首诗是罗隐对罗绍威赏识的回应。讲解时可抓住几个关键点:一是理解罗隐寒门才子的身份背景和长期落魄的境遇,这构成了诗歌的悲凉基调。二是解析诗中两处重要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消髀肉”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建的焦虑,“愈头风”则委婉表达了对受重用的谋士的羡慕和对罗绍威的赞颂。三是体会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从开篇的身世之悲、中段的壮志未酬,到尾联的知遇之感,情感脉络清晰。最后,可点明诗歌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与藩镇势力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依托的普遍心态。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情感深沉,用典精当,展现了罗隐典型的怀才不遇与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交织的复杂心境。首联以“寒门”与“诸宗”对比,点明身份与际遇的矛盾,“恨不同”道尽漂泊之苦。颔联巧妙化用“髀肉复生”和“愈头风”两个典故,既自嘲岁月虚度,又暗含对罗令公拥有贤能辅佐的羡慕。颈联直抒胸臆,“心仍切”与“梦未通”形成强烈反差,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尾联笔锋一转,表达对知己的深深感激和愿以文才报效的决心,格调由沉郁转为激昂。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是晚唐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朝诗人罗隐写给魏博节度使罗绍威(诗题中的“罗令公”)的回赠之作。罗绍威身为一方藩镇,却欣赏罗隐的才华,主动与他联系并寄送诗文(“附卷”)。罗隐出身寒微,屡试不第,长期漂泊。收到同宗显贵的赏识,他既感慨身世飘零、功业未成,又对这份知遇之恩深感荣幸,因而写下此诗,表达复杂的心绪和愿以文才效力的意愿。
展开
作者信息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
523
名句数量:
1837
作者其他古诗
1
自遣
1.1万阅读
2
金钱花
1.1万阅读
3
钱塘江潮
1万阅读
4
蜂
1万阅读
5
感弄猴人赐朱绂
1万阅读
6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1万阅读
7
登高咏菊尽
1万阅读
8
蜂
1万阅读
9
鹦鹉
1万阅读
10
王濬墓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