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
十年顾我醉中过,两地与师方外游。
久隔兵戈常寄梦,近无书信更堪忧。
香炉烟霭虎溪月,终棹铁船寻惠休。
卷起帘幕看甘露寺外的雨脚,樟亭上倚着柱子眺望钱塘潮头。 十年来我常在醉中度过,两地相隔与师父您方外同游。 长久战乱阻隔只能梦中相见,近来没有书信更添忧愁。 香炉峰的烟霭与虎溪的明月,终要划着铁船去寻访惠休。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 1. 时空交织:前两联通过地理名胜(甘露寺/樟亭)与时间跨度(十年)的并置,构建广阔意境 2. 虚实相生:实写雨脚潮头,虚写方外之游,尾联佛境想象更显超脱 3. 刚柔并济:"铁船"刚健意象与"烟霭""明月"柔美意象结合,体现乱世中的精神追求 典型体现晚唐乱世中,文人寻求佛门慰藉的时代心理。
全诗以"看雨""望潮"起兴,前两联通过空间对照(甘露寺/樟亭)和时间跨度(十年),展现诗人与方外之师的深厚情谊。颈联"兵戈""无书"道出战乱之痛,尾联以"香炉烟霭""虎溪月"的佛门意象,升华出超越尘世的修行志趣。铁船之喻刚健奇特,体现乱世中寻求精神归宿的执着。
此诗作于唐末战乱时期(约880年前后),罗隐漂泊江浙时寄赠僧人处默。时值黄巢起义、藩镇割据,诗人与师长久分离,诗中"久隔兵戈"直指时代背景,表达乱世中对清净修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