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遁苏门节,清贫粉署官。
不矜朝命重,只恨路行难。
窗晓鸡谭倦,庭秋蝶梦阑。
羡君归未得,还有钓鱼竿。
你如苏门隐士般高洁自持,身居清贫的官署小职。 不因朝廷任命而骄矜自傲,只叹人生路途多艰难。 破晓窗边鸡鸣催人倦,秋日庭院蝶梦已阑珊。 羡慕你虽未得归隐,尚有一竿可钓江湖闲。
1. 苏门啸:孙登在苏门山长啸的典故,成为隐逸文化的经典意象 2. 粉署:汉代官制术语,后世常用以代指清要部门 3. 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是道家哲学的重要命题 4. 晚唐体:罗隐诗风辛辣老练,与皮日休、陆龟蒙并称"晚唐三大家"
本诗核心在于"仕与隐"的辩证: 1. 意象选择:通过"苏门""钓鱼竿"等隐逸意象与"粉署""朝命"的官场符号对立,构建张力 2. 情感层次:表面羡慕友人实为自伤,末句"还有"二字暗含自己连钓竿都不可得的更深悲哀 3. 时代映射:唐末士人普遍面临"欲仕不能,欲隐不甘"的困境,诗中"路行难"三字堪称时代注脚 4. 艺术特色:典型罗隐式"冷语",如"不矜""只恨"的平实表述中蕴含巨大情感冲击力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家遁"与"清贫"并置,突出隐士风骨;颔联"不矜"与"只恨"转折,揭示仕途艰辛;颈联以"鸡谭""蝶梦"的意象群,构建出倦怠官场、向往自由的心理图景;尾联"羡"字直抒胸臆,将"钓鱼竿"这一意象升华为精神自由的象征。罗隐善用典故而不露痕迹,语言瘦硬奇崛,体现其"诗中有史"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罗隐晚年,时值唐末乱世。诗人屡试不第后辗转幕府,目睹官场腐败,而友人魏征士(隐士)坚守节操。诗中既赞友人风骨,又自伤羁旅困顿,反映晚唐士人在仕隐之间的普遍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