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胜事已尘埃,犹有闲人怅望来。
只道鬼神能护物,不知龙象自成灰。
犀惭水府浑非怪,燕说吴宫未是灾。
还识平泉故侯否,一生踪迹比楼台。
六朝的繁华盛事早已化为尘埃,仍有闲人惆怅地前来凭吊。 原以为鬼神能庇护这些遗迹,却不知连龙象般的建筑也终成灰烬。 犀牛沉入水府不再稀奇,燕子议论吴宫也算不上灾祸。 可还记得平泉山庄的旧主人?他一生的踪迹,也不过如楼台般终将湮没。
本诗解读需把握三个关键: 1. 空间维度上,从寺火灾延展到水府、吴宫、平泉庄的多重空间转换 2. 时间维度上,贯穿六朝至晚唐的历史纵深 3. 哲理层面,通过"护物—成灰"的悖论揭示"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教学时可结合杜牧《阿房宫赋》,比较不同文体对历史兴亡的书写方式差异。
全诗以"尘埃—灰烬"为意象链条,构建起三重对比: 1. 首联以"六朝胜事"与"闲人怅望"形成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照 2. 颔联通过"鬼神护物"的幻想与"龙象成灰"的残酷现实揭示无常真理 3. 尾联以平泉侯的显赫与楼台湮没作结,深化盛衰无常的主题 诗中"浑非怪""未是灾"的反语运用,暗含对统治者迷信神灵的讽刺。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甘露寺遭火灾焚毁。罗隐途经遗址,目睹六朝古刹的沧桑巨变,联想到历代兴亡与人生无常,借古讽今抒发对唐王朝衰落的隐忧。诗人屡试不第的经历,更强化了其历史虚无感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