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伦池北雁峰前,罹乱相兼十九年。
所喜故人犹会面,不堪良牧已重泉。
醉思把箸欹歌席,狂忆判身入酒船。
今日与君赢得在,戴家湾里两皤然。
在蔡伦池北的雁峰前,历经战乱已十九年。 所幸旧友还能重逢,却痛心贤能的牧人已长眠黄泉。 醉时想起共执筷子倚歌席,狂放回忆纵身跃入酒船。 今日与君幸得重聚首,戴家湾里你我白发相对两悠然。
1. 罗隐诗风:善用对比、反讽,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刻 2. 历史背景: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社会动荡 3. 意象运用:"雁峰"喻漂泊,"酒船"代狂放 4. 修辞手法:颔联工对,尾联白描
本诗需重点关注三个维度: ① 情感脉络:从"喜会面"到"忆狂态",最终归于"两皤然"的淡然,体现乱世文人的心理调适 ② 历史价值:"罹乱十九年"准确反映唐末动荡周期 ③ 艺术特色:典型罗隐式结尾——以平淡语收强烈情感,如"两皤然"三字浓缩半生沧桑
全诗以时空对照构建深沉意境:首联"雁峰前"与"十九年"形成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张力;颔联"犹会面"与"已重泉"构成生死反差;颈联"欹歌席""入酒船"的狂放回忆,反衬尾联"两皤然"的现实际遇。罗隐特有的冷峻笔调中,暗藏对时代悲剧的控诉。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隐历经黄巢起义(875-884年)后,与故友芮逢久别重逢。诗中"十九年"印证了战乱持续时间,反映了晚唐文人颠沛流离的生存状态。戴家湾可能是诗人避难之所,全诗交织着重逢之喜与沧桑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