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香径在人不留,采香径下停叶舟。
桃花李花斗红白,山鸟水鸟自献酬。
十万梅鋗空寸土,三分孙策竟荒丘。
未知到了关身否,笑杀雷平许远游。
采香径上已无人停留,采香径下停泊着小舟。 桃花李花争艳红白相间,山鸟水鸟自在地互相应和。 十万梅鋗的豪情终成空土,三分天下的孙策也只剩荒丘。 不知此生能否超脱尘世,笑看雷平许远这般逍遥远游。
此诗通过四组意象层层递进: ① 自然遗迹(采香径)→ ② 鲜活景物(花鸟)→ ③ 历史人物(梅鋗、孙策)→ ④ 宗教境界。 艺术上采用“以乐景写哀”手法,明媚春光反衬历史沧桑, 尾联“笑杀”二字既含自嘲,又暗藏对道家逍遥的终极向往, 体现罗隐“诗旨遥深”的典型风格。
全诗以对比手法展开:首联“人不留”与“停叶舟”暗喻繁华消逝; 颔联自然花鸟的永恒反衬人事无常;颈联用梅鋗、孙策的典故揭示功业虚妄; 尾联以道教仙人作结,体现诗人对超脱的追求。语言凝练冷峻, 在晚唐咏史诗中独具哲理性批判色彩。
此诗作于晚唐,罗隐屡试不第后漫游吴越。途经苏州灵岩山采香径,借古讽今, 以吴王夫差、孙策等历史人物的兴衰,抒发对功名利禄的幻灭感, 渗透着乱世文人对道家隐逸思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