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巉危岫倚沧洲,闻说秦皇亦此游。
霸主卷衣才二世,老僧传锡已千秋。
阴崖水赖松梢直,藓壁苔侵画像愁。
各是病来俱未了,莫将烦恼问汤休。
巍峨险峻的山峰俯瞰着沧洲,传说秦始皇也曾到此一游。 霸主的龙袍仅传了两代,而老僧的禅杖已延续千秋。 背阴的崖壁下,溪水因松梢的笔直而流淌;长满苔藓的石壁上,画像被侵蚀得满是哀愁。 世人各有未了的病痛烦忧,莫要再向高僧追问解脱之由。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1. 表层写景:首联勾勒山势,颔联以"卷衣""传锡"的具象展开历史联想; 2. 中层对比:颈联通过"松梢直"与"苔侵"的意象对立,强化世事无常的禅意; 3. 深层哲理:尾联点明"烦恼"的普遍性,以反诘语气否定执着,体现诗人历经科举失败后的超然心态。教学时可结合晚唐社会背景,分析士人儒释思想的交融。
全诗以山水起兴,采用对比手法: 1. 时空对比:秦皇二世而亡与佛法千秋传承形成强烈反差; 2. 意象对比:"阴崖水"的流动与"苔侵画像"的凝固暗示无常与永恒; 3. 哲理升华:尾联以"病"喻众生烦恼,否定世俗追问,体现禅宗"不立文字"的思想。语言凝练冷峻,典型体现罗隐"诗旨讽刺"的风格。
此诗作于晚唐,罗隐屡试不第后游历山水时。秦望山为浙江名山,相传秦始皇曾登临。诗人借古讽今,通过对比帝王霸业与佛门传承,抒发对功名虚幻的感慨,体现乱世中寻求精神超脱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