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山抱病何处登,前时韦曲今广陵。
广陵大醉不解闷,韦曲旧游堪拊膺。
佳节纵饶随分过,流年无奈得人憎。
却驱羸马向前去,牢落路岐非所能。
秋日病中不知何处登高望远,从前在韦曲游赏如今却漂泊广陵。 纵使在广陵大醉也难以消解烦闷,回想消解烦闷,回想韦曲旧游更令人捶胸叹息。 重阳佳节纵然勉强随俗度过,无奈岁月流逝总招人厌憎。 只得驱赶瘦马继续前行,这落魄的歧路漂泊岂是我所能掌控。
本诗讲解需把握三个层次:首先解析"韦曲-广陵"的地理转换如何承载今昔对比;其次分析"大醉不解闷"与"旧游堪拊膺"构成的矛盾修辞;最后阐释尾联羸马意象与"非所能"的深层含义。教学中可结合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对比阅读,体会晚唐文人面对佳节的不同心境。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个人遭遇折射时代动荡,以及"牢落路岐"象征的人生困境。
全诗以时空对照构建双重意境:首联"秋山-韦曲-广陵"形成地理跳跃,颔联"大醉-拊膺"展现情感矛盾。颈联"佳节-流年"揭示时间维度上的无奈,尾联"羸马-路岐"以具象场景收束全篇。诗人运用"抱病""不解闷""堪拊膺""得人憎"等强烈字眼,将羁旅之愁、身世之悲与节庆氛围形成尖锐反差,末句"非所能"三字更是道尽乱世文人的无力感。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罗隐屡试不第后漂泊江淮时期。重阳节本应登高宴饮,诗人却抱病羁旅广陵,通过对比长安韦曲的旧游与当下的落魄,抒发了对人生无常、仕途失意的深沉感慨,体现了晚唐文人典型的羁旅愁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