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丁亥岁作
丁亥岁作
罗隐 〔唐朝〕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写雷
写梅
渴望
古诗译文
病中渴望良医与梅子解渴,十年来内心的抱负早已化为灰烬。
早知道世事总是如此艰难,本不该因出身孤寒而前来求取功名。
山谷旁雾气浓重遮蔽了日光,冬眠的虫边响起温暖的初雷声。
请看满城的桃李花朵,它们依旧在往年的枝头上绽放。
展开
知识点
1. 罗隐:晚唐诗人,原名横,因十举进士不第改名“隐”,诗文多讽喻现实,语言锐利。
2. 丁亥岁:干支纪年法,对应公元877年,唐僖宗时期,社会动荡加剧。
3. 望梅止渴: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本诗借指对功名的虚幻渴望。
4. 桃李喻权贵:唐代科举中“桃李”常指代权贵门生,此处暗指阶层固化现象。
5. 律诗对仗:本诗颔联、颈联严格对仗,如“谷畔气浓”对“蛰边声暖”,体现近体诗格律特点。
展开
古诗注解
丁亥岁
:指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
渴望梅
:化用“望梅止渴”典故,比喻空想安慰。
心地成灰
:形容内心希望彻底破灭,心如死灰。
孤寒
:指出身贫寒、社会地位低微。
谷畔气浓
:隐喻官场环境昏暗压抑。
蛰边声暖
:冬眠昆虫听到初雷,象征环境略有转机却与己无关。
桃李旧处开
:暗指权贵子弟依旧占据要职,社会阶层固化。
展开
讲解
本诗核心围绕“孤寒”与“世事”的矛盾展开。前四句直抒胸臆,通过“渴望梅”“心地成灰”等意象,突出诗人从希望到幻灭的心理过程;后四句转为隐喻,以自然景象映射社会现实:“气浓蔽日”象征官场黑暗,“桃李旧处开”暗示利益集团顽固。诗人用“君看取”冷眼旁观,强化批判力度。全诗结构严谨,情感由个人愤懑升华至社会反思,堪称晚唐寒士诗的典范之作。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沉痛笔调抒写寒士之悲。首联以“病想医门”“渴望梅”双重比喻,强化理想落空的焦灼与无奈;“十年心地仅成灰”直击科场屡挫的绝望。颔联“早知世事长如此”转为冷峻反思,点明孤寒出身与世道险恶的冲突。颈联借自然景象隐喻政局: “谷畔气浓”喻官场昏暗,“蛰边声暖”暗含渺茫转机却与诗人无关。尾联“满城桃李”反讽权贵世代垄断资源,与“孤寒”形成尖锐对比,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语言凝练,意象对比鲜明,情感层层递进,展现晚唐寒士的典型困境。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末乾符四年(877年),罗隐屡试不第后深感仕途无望。晚唐科举腐败,寒门才子难以出头,诗人借“丁亥岁”抒写多年困顿之愤,揭露阶层固化的现实,表达对世道不公的批判与自我解嘲。
展开
作者信息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
523
名句数量:
1837
作者其他古诗
1
自遣
1.1万阅读
2
金钱花
1.1万阅读
3
钱塘江潮
1万阅读
4
蜂
1万阅读
5
感弄猴人赐朱绂
1万阅读
6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1万阅读
7
登高咏菊尽
1万阅读
8
蜂
1万阅读
9
鹦鹉
1万阅读
10
王濬墓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