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感弄猴人赐朱绂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隐 〔唐朝〕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买取胡孙弄,一笑君王便著绯。
写湖
古诗译文
十二三年间我都在奔波于科举考场,无奈与五湖四海的美好风光长久分离。
还不如去学着耍猴戏,买只猴子来驯养,只要博得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官袍。
展开
知识点
1. 朱绂:古代系官印的红色丝带,亦指红色的官服。唐代官服颜色区分品级,四品、五品官服为绯色(红色)。
2. 弄猴人:驯养猴子进行表演的艺人。在唐代,驯猴表演是市井常见的杂耍。
3. 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字昭谏,诗多讽刺现实之作,笔锋犀利,著有《谗书》。
4. 著绯:在唐代,“著绯”是成为高品级官员的标志,是许多士人一生的追求。
5. 历史事件:诗中典故源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僖宗逃蜀时的真实事件。
展开
古诗注解
就试期
:参加科举考试的时期。
五湖烟月
:泛指江湖上的自然美景。
奈相违
:无奈与之分离、错过。
买取胡孙弄
:买只猴子来驯养耍弄。“胡孙”即猴子。
一笑君王
:博得君王一笑。
著绯
:穿上红色的官服。唐代四品、五品官员穿绯袍,此处指获得高官厚禄。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手法是对比与讽刺。首句“十二三年”极言时间之长,次句“五湖烟月”象征自由美好的生活,两者“相违”道出了科举对士子身心的束缚。后两句突然引入一个极端反差的例子:耍猴人因逗乐君王而轻易获得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朱绂”。这一对比,不仅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更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揭示了人才选拔机制的名存实亡和晚唐王朝的腐朽没落。诗歌语言看似轻松自嘲,实则沉痛无比,体现了罗隐诗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独特风格。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强烈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揭露了晚唐政治的腐败和科举制度的黑暗。前两句“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是诗人对自己漫长而艰辛的科举生涯的概括,充满了无奈和辛酸。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耍猴人“一笑君王便著绯”的荒诞事实作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寒窗苦读不如戏猴邀宠。全诗语言平实而犀利,在自嘲中蕴含了极大的悲愤,对封建帝王昏庸荒唐、不重人才的批判入木三分,是罗隐咏史诗中讽刺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据载,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蜀地,途中有一个耍猴的艺人随行,他驯养的猴子十分乖巧,能像大臣一样站班朝见。唐僖宗大为开心,便赐给这个耍猴人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即“赐朱绂”。罗隐一生科举失意,十多次应试均不第,见到这种荒唐现象,深感愤懑不平,于是写下了这首讽刺诗。
展开
作者信息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
523
名句数量:
1837
作者其他古诗
1
自遣
1.1万阅读
2
金钱花
1.1万阅读
3
钱塘江潮
1万阅读
4
蜂
1万阅读
5
感弄猴人赐朱绂
1万阅读
6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1万阅读
7
登高咏菊尽
1万阅读
8
蜂
1万阅读
9
鹦鹉
1万阅读
10
王濬墓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