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天上的碧桃被露水滋润着生长,日边的红杏倚靠着云霞栽种。 而芙蓉却生在秋天的江畔,不因东风吹不到而抱怨自己未能绽放。
诗人以三组植物意象构建全诗:前两句“碧桃”“红杏”的绚烂,暗指科举中第者凭借权贵关系(和露、倚云)平步青云;后两句“秋江芙蓉”自况,强调自己虽处逆境(秋江冷落),却不抱怨时运不济(东风未至)。艺术上,空间(天上/日边vs秋江)与色彩(碧/红vs素淡)的对比强化了情感张力,而“不怨”二字在自我宽慰中暗藏尖锐讽刺,堪称落第诗中的独特之作。
前两句用“天上”“日边”的华丽意象,极写得势者的显赫;后两句以“秋江芙蓉”的冷清对比,突出自身处境的孤寂。全诗借物喻人,含蓄批判科举制度的不公,同时彰显诗人不趋炎附势的傲骨。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尤为点睛,将无奈与清高融为一体。
此诗为唐代诗人高蟾科举落第后所作。诗人以“碧桃”“红杏”比喻得志的进士,而自比“秋江芙蓉”,虽未得机遇(东风)却不怨不艾,既表达了对权贵选拔不公的隐讽,又展现了孤芳自赏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