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雨洒和气,香风吹日华。
瞬龙惊汗漫,翥凤綷云霞。
悬圃珠为树,天池玉作砂。
丹霄能几级,何必待乘槎。
黍谷纯阳入,鸾霄瑞彩生。
岳灵分正气,仙卫借神兵。
污俗迎风变,虚怀遇物倾。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暑雨洒落天地和气,香风吹拂日色光华。 飞龙瞬息惊动浩瀚云海,凤凰振翅点缀绚烂云霞。 悬圃仙境中珍珠结成树,天池水底美玉化作砂。 丹霄仙境不过几层台阶,何必非要等待乘槎登天。 黍谷迎来纯阳之气,鸾凤云霄绽放祥瑞彩光。 山岳灵气分得天地正气,仙家侍卫借来神兵威能。 污浊世俗随风而变,虚怀若谷遇物倾心。 千钧之力与一根羽毛,轻重之道在于平衡。
道教九霄说:丹霄为第四重天 邹衍吹律:阴阳家调节气候的典故 乘槎传说:连接《博物志》与《荆楚岁时记》的天河叙事 晚唐翰林学士:政治地位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韩偓香奁体:本诗与其婉约诗风的差异体现
本组诗需注意三个解读维度: 1. 道教维度:诗中密集使用道教意象系统,如"丹霄""悬圃"对应《度人经》的宇宙观 2. 政治维度:"仙卫借神兵"暗指神策军,"污俗迎风变"讽刺朝政更迭 3. 诗学维度:韩偓将游仙诗传统改造为政治隐喻诗,体现晚唐文人"诗道微婉"的特质 重点把握"平衡"这一诗眼,既是炼丹术术语,也是作者的政治理想。
全诗以道教神仙意象构建双重审美空间: 1. 意象层:通过"惊龙翥凤""珠树玉砂"等瑰丽想象,展现唐代道教美学的典型特征 2. 哲理层:末联揭示全诗核心——"平衡"既是宇宙法则(阴阳调和),也是政治智慧(权力制衡) 艺术上融合了李贺的奇谲与李商隐的隐晦,在游仙诗中别具政治寓言特质。
此诗作于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韩偓时任翰林学士。时值晚唐乱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诗人借道教仙境意象,既表达对超脱现实的向往,又暗含对朝政平衡的隐喻。第二首末句"轻重在平衡"更是针对当时权力失衡的政治局面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