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
玉碗深沈潭底白,金杯细碎浪头光。
寒惊乌鹊离巢噪,冷射蛟螭换窟藏。
更忆瑶台逢此夜,水晶宫殿挹琼浆。
洞庭湖上秋月清朗,月光皎洁映照湖面如万顷霜雪。 玉碗般的月亮深映潭底泛白,金杯似的波光细碎闪烁。 寒意惊起乌鹊离巢啼叫,冷光逼得蛟龙更换洞穴躲藏。 更让人回忆瑶台相逢的夜晚,水晶宫殿中畅饮琼浆玉露。
本诗解读需把握三个关键: 意象系统:月光(纯洁)-乌鹊(惊惶)-蛟龙(隐匿)-琼浆(失落),构成完整的情感链条 时空转换:现实(洞庭秋月)→神话(蛟龙瑶台)→记忆(宫廷夜宴),形成立体叙事空间 隐喻层次:表面写景,实则通过"换窟藏""忆瑶台"等表述,暗示政治动荡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教学建议:可对比刘禹锡《望洞庭》的豁达,体会晚唐诗人在相似景物中寄托的不同心境。
全诗以"玩月"为线索,展现四重艺术境界: 1. 视觉奇观:通过"万顷霜""玉碗金杯"的比喻,构建冰清玉洁的月光世界 2. 听觉动态:乌鹊惊啼打破静谧,形成动静相衬的效果 3. 神话联想:蛟龙潜藏、瑶台琼浆的想象,拓展仙界意境 4. 情感升华:尾联将现实之景与记忆中的宫廷盛景交织,流露怅惘之情 艺术上融合李白的浪漫与李商隐的含蓄,体现晚唐诗歌"秾丽凄美"的特质。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韩偓遭逢乱世(黄巢起义后),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写对盛唐气象的追忆。 诗中"瑶台""水晶宫"等意象,暗含对昔日宫廷生活的怀念,反映诗人从仕途显赫(曾官至翰林学士)到漂泊江湖的境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