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见别离者因赠之
见别离者因赠之
韩偓 〔唐朝〕
征人草草尽戎装,征马萧萧立路傍。
尊酒阑珊将远别,秋山迤逦更斜阳。
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万里长。
曾向天涯怀此恨,见君呜咽更凄凉。
写山
写马
写人
凄凉
写草
征人
写酒
古诗译文
征人匆匆忙忙地穿好了戎装,战马萧萧地立在路旁。
酒宴将尽,人即将远别,秋山连绵,映照着西斜的太阳。
长着白胡须的兄弟们已到中年,此后将要跋涉瘴气弥漫的万里南海路途。
我曾经在天涯也曾怀有这种离别之恨,今日见到你悲伤呜咽,更觉得情状凄凉。
展开
知识点
1. 诗人信息:韩偓,晚唐著名诗人,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忠於唐室,后因不附朱温而遭贬谪。其诗多感时伤事,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后期诗风趋于沉郁苍凉。 2. 历史背景:此诗反映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乱频仍、士人屡遭贬谪的社会现实。 3. 文学意象:“秋山”、“斜阳”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象征迟暮、离别、伤感的意象;“瘴海”则象征险恶、遥远、艰难的处境。 4.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严格遵守了七律的平仄、对仗和押韵规则。
展开
古诗注解
草草
:匆忙仓促的样子。
萧萧
:形容马嘶鸣声。
尊酒
:指饯别的酒宴。尊,同“樽”,酒器。
阑珊
:将尽,衰落。
迤逦
:曲折连绵的样子。
白髭
:白胡子。髭,嘴上边的胡子。
瘴海
:旧指岭南有瘴气的海域,环境艰苦,常为贬谪之地。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情感是“恨”,即离乱之恨。讲解时可抓住几个层次:一、场景之恨(戎装远别,马鸣路旁);二、景物之恨(酒阑珊,秋山斜阳);三、人生之恨(中年白发,万里瘴海);四、共鸣之恨(吾曾怀恨,见君更凄)。诗人通过由外而内、由人及己的笔法,层层递进,将一种特定的离别场景升华为了对整个时代和人生的悲叹。在艺术上,注意诗中“草草”与“萧萧”、“阑珊”与“迤逦”、“白髭”与“万里”等词语的运用,它们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更在内容上强化了仓促、凄凉、漫长之感,共同营造出全诗沉郁悲怆的基调。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见别离者”为题,借他人之酒浇自家块垒,深刻表现了晚唐乱世中的离别之痛。首联以“征人草草”、“征马萧萧”起笔,勾勒出仓促、悲凉的离别场景。颔联“尊酒阑珊”与“秋山斜阳”相对,以衰败之景衬哀伤之情,意境苍茫。颈联转写离人已是“白髭”中年,却要远赴“万里”瘴海,道尽人生暮年仍漂泊无定的悲苦。尾联诗人由人及己,直言“曾向天涯怀此恨”,将眼前的别离与自身经历融为一体,使诗的感伤情绪达到高潮。全诗语言质朴,对仗工整,情景交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极具感染力。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晚唐动荡时期。韩偓作为忠唐之士,在朱温篡唐后遭贬斥,流寓于福建等地。诗中“瘴海”即指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福建沿海区域。诗人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流离他乡的巨大痛苦,因此在目睹他人别离时,触景生情,将个人身世之悲与时代离乱之感融入诗中,情感真挚而沉痛。
展开
作者信息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
386
名句数量:
1292
作者其他古诗
1
已凉
1.1万阅读
2
寒食夜
1.1万阅读
3
醉著
1.1万阅读
4
晓日
1.1万阅读
5
天凉
1万阅读
6
惜花
1万阅读
7
深院
1万阅读
8
蜻蜓
1万阅读
9
偶见
1万阅读
10
翠碧鸟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