褰裳拥鼻正吟诗,日午墙头独见时。
血染蜀罗山踯躅,肉红宫锦海棠梨。
因狂得病真闲事,欲咏无才是所悲。
看却东风归去也,争教判得最繁枝。
提起衣袍掩鼻正吟着诗,午时墙头独自赏花时。 蜀地红绸般艳丽的杜鹃,宫锦般红润的海棠梨花。 因痴狂得病本是闲事,想咏叹却无才最是伤悲。 眼看东风已悄然归去,怎忍判定哪枝最繁茂。
1. 山踯躅:杜鹃花在《本草纲目》中的药用名称 2. 宫锦:唐代宫廷特供的染色锦缎,以猩红色最珍贵 3. 韩偓"香奁体"诗风:本诗虽非艳情诗,但保留了对色彩与质感的细腻刻画 4. 晚唐咏物诗特征:物象承载多重隐喻,本诗中"花"兼具自然美与政治象征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意象层:"血染""肉红"等浓烈色彩构成视觉冲击 情感层:从"吟诗"的雅兴到"无才"的自嘲,体现知识分子矛盾心理 历史层:"东风归去"暗合天祐四年(907)唐亡史实, 韩偓作为昭宗朝翰林学士,诗中"判枝"之难实为对王朝命运的无奈。
全诗以"见花"为线索展开四重转折: 1. 首联通过"褰裳拥鼻"的拘谨姿态与"独见时"的孤寂形成反差 2. 颔联以蜀罗、宫锦极写花之绚烂,为后文铺垫 3. 颈联突然转入自嘲,狂病与无才的对比凸显精神困境 4. 尾联"东风归去"将物理时空与政治隐喻结合, "判得最繁枝"的诘问收束全篇,体现晚唐诗精微深婉的特质。
此诗作于韩偓晚年隐居福建时期。唐末政局动荡,诗人借赏花抒写孤寂心境, 以"血染蜀罗""肉红宫锦"的浓艳意象反衬自身怀才不遇的落寞, "东风归去"暗喻唐王朝衰败,末句流露出对人生抉择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