矜严标格绝嫌猜,嗔怒虽逢笑靥开。
小雁斜侵眉柳去,媚霞横接眼波来。
鬓垂香颈云遮藕,粉著兰胸雪压梅。
莫道风流无宋玉,好将心力事妆台。
她矜持端庄的仪态让人无法猜疑,即便嗔怒时也带着笑意。 眉如柳叶被斜飞的雁影轻拂,眼波流转似与晚霞交融。 鬓发垂落香肩如云遮藕,肌肤胜雪衬着兰胸似梅压枝。 莫说风流才子不及宋玉,且将心思都付与梳妆台前。
此诗可从三个层面解读: 1. 描写技法:连续使用“侵”“接”“遮”“压”等动词,将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画面; 2.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表面写女子容色,尾联却暗含“士不遇”的隐喻——才子如宋玉,只能将才华耗费在妆饰之事; 3. 时代特征:晚唐士人面对政局衰败,转而关注微观审美,此诗正是这一倾向的体现。
全诗四联层层递进:首联总写女子气质,矜持与娇嗔的矛盾统一;颔联以“雁侵眉柳”“霞接眼波”的动态比喻勾勒眉眼;颈联“云遮藕”“雪压梅”用意象堆叠突出肌肤与身姿;尾联借宋玉典故,将女子梳妆比作文人雕琢才华。韩偓善用通感手法(如“媚霞”视觉与“眼波”动态结合),词藻华丽而不失灵动,体现了晚唐“香奁体”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晚唐,韩偓以香艳诗风著称,常描写宫廷女子或歌妓情态。诗中通过对女子容貌、神态的细腻刻画,反映当时文人对女性美的审美趣味,亦暗含对自身才情不被重用的感慨(末句“心力事妆台”或有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