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草萧森曲岸摧,水笼沙浅露莓苔。
更无蔟蔟红妆点,犹有双双翠羽来。
雨细几逢耕犊去,日斜时见钓人回。
繁华自古皆相似,金谷荒园土一堆。
弯曲的河岸上蔓草萧瑟凋零,水退沙浅露出青绿的莓苔。 再无昔日簇簇红妆的点缀,只有成对的翠鸟偶尔飞来。 细雨蒙蒙时偶见耕牛归去,夕阳西斜时常遇钓人归来。 自古繁华盛景皆如此相似,金谷园终成荒芜土堆一抔。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意象对比鲜明,"红妆"与"翠羽"、"耕犊"与"钓人"构成时空张力;二是结构严谨,前六句铺陈景物,末两句升华哲理;三是用典自然,"金谷园"的化用不着痕迹。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如何通过"古池"这一微小载体,展现"繁华—荒废"的历史规律?诗中"犹有""几逢"等虚词对情感表达有何作用?对比刘禹锡《乌衣巷》,分析晚唐咏史诗的共性特征。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荒池景象:首联以"蔓草""莓苔"写破败,颔联用"红妆"与"翠羽"对比今昔,颈联以"耕犊""钓人"暗示人烟稀落,尾联借"金谷园"点明盛衰主题。诗人通过空间(岸、水、沙)与时间(雨细、日斜)的交错描写,将自然变迁与历史沧桑融为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苍凉,体现了晚唐咏史诗"以小见大"的典型特征。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长安城屡遭战火。吴融途经延寿坊,目睹昔日繁华之地沦为荒池,感怀世事变迁,借古池兴衰暗喻唐王朝的没落,抒发对盛衰无常的深沉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