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
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漂泊万里到荒远之地已令人哀伤,深秋登高远望更觉心绪徘徊。 浊酒虽冷也难辞一醉,本应开放的黄菊因天气暖和却未绽放。 故国无法归去因战乱未平,旧友不知去向只见塞外鸿雁飞来。 惊觉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皆无奈,不等夕阳西下已怅然离开楚台。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 ① 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经典布局,每联递进情感 ② 善用矛盾修辞:"任冷难辞醉"显借酒消愁,"因暄却未开"反常理强化孤寂 ③ 意象群设计:荒原、浊酒、未开菊、塞鸿等共同构建苍凉意境 历史价值在于真实记录了唐末文人"惊时感事"的典型心态,是研究晚唐社会的重要文本。
全诗以"哀"字统领,通过四组对比展现复杂情感: 1. "万里投荒"与"高秋寓目"的空间时间双重苍凉 2. 欲醉却"浊醪任冷"与盼菊开却"因暄未开"的反差 3. "戎马乱"阻断归途与"塞鸿来"触发怀人的矛盾 4. "惊时感事"的清醒与"无奈"的无力感交织 末句"不待残阳"的决绝,暗示诗人对唐王朝衰落的绝望预感。
此诗作于唐末动荡时期,吴融因战乱流寓荆州(今湖北)。诗中融合了个人漂泊之悲与时局之痛,重阳节本应登高赏菊,却因"戎马乱"无法归乡,黄菊未开更添寂寥,反映了晚唐文人面对家国衰败的无奈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