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西南远凤台,蜀魂何事此飞来。
偶因陇树相迷至,唯恐边风却送回。
只有花知啼血处,更无猿替断肠哀。
谁怜越客曾闻处,月落江平晓雾开。
剑阁西南远离凤台,蜀地的魂魄为何飞到这里来? 偶然因陇山的树木迷路而至,又怕边塞的风将它吹回。 只有花儿知道它啼血的地方,再没有猿猴能替代这断肠的悲哀。 谁怜惜我这越地游子曾听闻之处,月落江平,晨雾散开。
此诗核心在于“闻”字引发的联想: 1. 听觉到视觉的转换:由杜鹃啼声联想到蜀地传说、边塞风物,最终定格于月落雾开的画面; 2. 历史与现实的叠合:杜鹃的“断肠哀”既是对蜀帝亡国的追忆,亦是对唐末乱世的隐喻; 3. 结尾的留白:“晓雾开”暗示新的一天开始,却未言明希望或绝望,留给读者思索空间。
全诗以杜鹃意象贯穿,虚实相生: 1. 空间对比:剑阁与凤台、陇树与边风,凸显漂泊之远; 2. 情感递进:从“偶因”“唯恐”的偶然与担忧,到“只有”“更无”的孤绝,最后以晓雾散开的苍茫收束; 3. 双关手法:“蜀魂”既指杜鹃,又暗含对蜀地战乱的隐忧;“越客”则将个人羁旅与历史沧桑交融。
此诗作于晚唐,吴融途经岐下(今陕西岐山)时,闻杜鹃啼声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日渐衰微,诗人借蜀魂(杜鹃)的漂泊无依,暗喻乱世中文人流离失所的悲凉,同时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